骨签之谜 | 金石契

2020-09-30 22:35:29 作者: 骨签之谜 |

1985年12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汉城工作队在未央区卢家口村东约50米处的未央宫西部,勘探编号未央宫第三号建筑遗址。之后,1986年春至1987年春对其进行大面积发掘。骨签就出土于建筑遗址的房屋之中。

元凤元年河南工官守令若 □

丞千秋护工卒史婴作府啬夫

相佐直冗工克昌广工众造

尺寸:3.5cm×1.8cm×0.4cm

从发掘情况看,遗址出土的骨签为牛骨制成,形制大小基本相同。骨签的制作过程是先把动物骨骼加工成长条形,一般长5.8—7.2厘米,宽2.1—3.2厘米,厚0.2—0.3厘米。骨签的上、下端呈圆弧形,一般下端较尖,背平,背面留有从骨料之上锯取骨片时的锯痕。正面的横截面为圆弧形,弧面微起,有与背面方向一致的竖行锯痕。正面上部的圆弧面经进一步加工,形成磨光平面,平面一般长3.5—4厘米、宽1.5—2厘米。骨签上文字均刻于该平面之上。骨签中腰一侧有半月形凹槽,凹槽在骨签侧边因骨签种类不同有一定差异,一般是一行刻字者凹槽在骨签左侧,有两行或两行以上刻字者凹槽在骨签右侧。从残存的成对骨签的保存情况看,原骨签应是两个一对,由半月形凹陷位置相反的两个骨签组成,背面相对捆系,捆签绳子通过半月形凹槽。现存的骨签颜色以白色或黄白色为多,也有一定的灰色、黑色和褐色骨签,后三种颜色应是由不同理化原因而形成。

始元年河南工官 □

尚获工卒史 □

佐都冗工□

尺寸:1.8cm×1.8cm×0.4cm

骨签的发现引起学术界很大关注,在部分骨签资料发表后,刘庆柱、李毓芳、吴荣曾、赵化成、李均明、刘振东、张建锋、于志勇等先生就骨签的命名、性质、用途等问题先后展开讨论。但目前学术界对骨签的认识判断依然存在分歧,主要有以下几点:① 现在报道的完整骨签原来就是这个样子,还是如骨弭说中认为的是骨弭之残?② 骨签具体是几个一对使用?③ 空白骨签如何使用?④ 骨签的性质问题。对大量骨签进行观察和分析后,我们对相关问题即可得出一些初浅的意见。

□守丞圣

□奉冗

尺寸:1.6cm×1.5cm×0.3cm

1.骨签完整性

《报告》指出“骨签形制基本相同,大小相近。骨签制作过程是先把动物骨骼加工成长条形,一般长5.8—7.2厘米,宽2.1—3.2厘米,厚0.2—0.3厘米。骨签上、下端呈圆弧形,一般下端较尖,背平,背面留有从骨料之上锯取骨片时的锯痕。根据正面的横截面为圆弧形,弧面微起,有与背面方向一致的竖行锯痕。正面上部的圆弧面经进一步加工,形成一个磨光平面,此平面一般长3.5—4厘米、宽1.5—2厘米。骨签上的文字均刻于平面之上。骨签中腰一侧有一半月形凹槽,凹槽在骨签侧边位置因骨签种类不同而各异,一般是一行刻字者凹槽在骨签左侧,有两行或两行以上刻字者凹槽在骨签右侧。”

□工卒 □

□相令史□

□归工□

尺寸:1.9cm×1.1cm×0.4cm

从对未央宫遗址出土骨签的整理情况看,虽在未央宫出土骨签中的确有不少残缺之签,但同样存在大量完整骨签——如报告和李毓芳先生所言,我们可以明确知道完整骨签的大小规格。在确认未央宫骨签中完整骨签规格后,我们可知骨签的性质与骨弥有别——“完整骨弹一般长22—23厘米、宽1.6—3厘米、厚0.2—0.5厘米”——骨弥与未央宫出土骨签的大小规格差异太大,二者应是形制相似而规格不同的骨制品,当然单从形制看骨签与骨弥的差异也不小。

□阳工官令捐丞□

□作府啬夫

□造乙

尺寸:2.1cm×2.0cm×0.4cm

2.骨签成对

未央宫考古报告报道了骨签成对发现的情况,如前所述,李毓芳先生早在1993年已具体指出,“骨签绝大多数应是两个一对,包括了两种类型。每对骨签由半月形凹槽位置相反的两个骨签组成。两个骨签背对背捆放,捆签的绳子通过半月形凹槽,这样捆的牢,绳子不致滑脱。每对骨签的大小、颜色、形制相同(但半月形凹槽位置相反)。在发掘中,我们还发现一些两个骨签背对背粘在一起的,但其捆签的绳子已朽没”。而从新近骨签的整理看,这种成对的情况虽数量不多,但确实存在。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前述“工官类骨签应是3枚一组”配套使用的意见即无法成立。

元凤元年河南□

秋护工卒史□

尺寸:1.4cm×1.2cm×0.4cm

3.空白签

在未央宫中央官署遗址出土骨签中,空白签有很大数量。研究中,李毓芳先生将其作为未央宫中刻写的重要证据。而在之前研究中,学者对它的重视明显不足。如骨签文字是在外地由工官刻写,那大量空白骨签却出现于未央宫中就很难解释。所以从目前资料看,骨签文字的刻写地还是应如李毓芳先生所说,完成于未央宫,而非各地工官之中。

元康元年南阳护工卒

史寿主官令状丞年令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