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大林在苏联历史上是极其重要的领导人物,其评价也是毁誉参半非常极端。
欣赏他的人认为是他让苏联完成了工业化,国力大大提高,并且成功抵御了纳粹德国的入侵,挟战胜之势隐隐与西方世界对抗。反感他的人则认为其对内的杀戮过多,并且让国内的模式极度僵化,为最终的解体埋下伏笔。
对于后世的评价,像斯大林这种猛人估计也是不在乎的,不过他再猛也难逃一死,死后被继任者赫鲁晓夫全面否定。这就让人很是疑惑,为什么他愿意将权力交给一个反对自己的人呢?
斯大林与赫鲁晓夫
其实赫鲁晓夫并不是经自然交接获得的权力,因为斯大林心中的接班人从来都不是他,而且在斯大林去世后,秘密警察首脑贝利亚才是实权最大的人。
苏联的高层们在斯大林去世的前一晚就已迅速瓜分权力,马林科夫成了部长会议主席,贝利亚担任副主席兼内务部长,也就是说马林科夫得到了政府部门,而贝利亚获得内务部和KGB。
但马林科夫常年只是作为一个任务执行者,对于大事上的决断力有所不足,且贝利亚手握KGB,从这些方面来看,贝利亚才是掌握了苏联生杀大权的人。
但让人诧异的是仅仅3个多月后,贝利亚就被苏联当局解除了一切职务并开除党籍。又被审讯了6个月,最终以“叛国”、“反党”等恶劣罪名处决,可谓身败名裂。
为何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贝利亚就完成了从天堂到地狱的飞速下降呢?
斯大林与贝利亚
其实贝利亚的崛起与陨落都离不开斯大林,他出生于格鲁吉亚的一个贫穷家庭,跟斯大林是老乡。穷归穷,但他人很机敏,一路发展很快,才32岁就成了格鲁吉亚党中央第一书记。
到1938年,被斯大林看中赏识,开始了他的平步青云路。
贝利亚那时掌控着苏联的国家安全机构和秘密警察,他知道斯大林想要些什么,于是大力帮助斯大林清除异己,巩固统治。无可避免的造成了许多冤假错案,让不少苏联人遭殃。
但这些作为都使斯大林的权力进一步的加强,因此他非但没有被处罚,反而更受信任。
后来斯大林钦点他接替莫洛托夫负责原子弹研制,成功试爆后,贝利亚的威望及政治地位更上一层楼,俨然自己也成了一方势力。
左为马林科夫,右为贝利亚
斯大林把贝利亚捧起来后,感觉有点尾大不掉的趋势,心态也开始发生变化。斯大林为了自己地位不被威胁,开始有意地针对贝利亚,打压他的势力,甚至想要除掉他,差一点点就做到了。
斯大林将贝利亚亲信安全部长一职给撤掉,并且换上了伊格纳捷夫,然后斯大林再授意伊格纳捷夫制造了“医生阴谋案件”。
其实就是针对贝利亚而来的,伊格纳捷夫昔日是日丹诺夫的下属,日丹诺夫是斯大林很中意的一个人,且是贝利亚的死对头。医生阴谋案件则是说间谍收买医生,用毒茶害死了日丹诺夫,而贝利亚是领导人安危的负责人。
敌手(伊格纳捷夫因为派系的原因跟贝利亚不对付)、动机(日丹诺夫一死,贝利亚是受益人)、理由(负责领导安全,却让领导被毒死)都有了,贝利亚看来难逃一死了,但偏偏斯大林自己突然中风不行了。
这对于贝利亚来说简直是天大的喜讯,然而人一得意之下就容易忘形。
时代周刊中的贝利亚
在贝利亚向着斯大林昔日位置前进时,背后也有一张网在向他展开,而拉网的人名叫赫鲁晓夫。
在斯大林死后,赫鲁晓夫只被安排了个书记处书记,远远不如贝利亚,但赫鲁晓夫的目光与贝利亚一样,位置只有一个,都想坐那就各凭本事了。
这个时候低位有低位的好处,能冷静的思考,赫鲁晓夫早在斯大林去世前就联系上了另一位重要人物布尔加宁,两人谋划阻止贝利亚担任安全部长。
虽然事情未能成行,但还是让布尔加宁当上了国防部长,这是后续计划得以实行的重要一步棋。
而后赫鲁晓夫开始暗中行动,他大力拉拢马林科夫。马林科夫这个“一把手”当时正被“二把手”贝利亚压制,有这么一个清除政敌的机会,如何会不把握?
搞定了马林科夫后,赫鲁晓夫的计划就成了一半,接着又去游说主席团成员,莫洛托夫、米高扬等实权人物纷纷加入。
前面说到的贝利亚太得意忘形了,把这么多高层都给得罪了个遍,剩下的结局就已注定了。
1953年6月26日,马林科夫以军事演习为名,召开主席团会议。
布尔加宁早早将部队集结在莫斯科外围以防不测,同时拉拢了莫斯科军区的司令莫斯卡连科,让他带人守在会议室的隔壁随时待命。
可笑贝利亚还是搞特工的,别人做到这一步他还丝毫未觉,会议一开始,早已准备好的主席团成员轮番批斗贝利亚,直把这个特工头子搞得手足无措。
还没等他冷静下来还嘴,马林科夫立马“摔杯为号”按响警铃,隔壁的莫斯卡连科等人立马冲进来逮捕贝利亚,一瞬间这个掌握“苏联生杀大权”的男人就成了阶下囚。
可笑贝利亚玩了那么多暗中手段,最终也倒在了他人的手段之下。
被捕后的贝利亚一直都被关押在一个秘密地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