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人士为何不习武,反而吹起重文风气?重文之风顺应了时代发展

2020-10-06 22:33:52 作者: 南方人士为何

说起古时候的中国朝代,"

唐宋元明清

"这句话对我们很多人来说,用耳熟能详这四个字来形容是很恰当的。

这是我们熟悉的朝代,当然还有我们不熟悉的朝代。众所周知,唐朝统治时间为公元618年到907年,宋朝为公元960年到1279年。

中间明显有一个空档期,这就是我们大多数人不熟悉的历史,五代十国时期。

这个时期始于公元907年,朱温逼迫唐哀帝退位让贤,废唐立梁,统治时长达289年的大唐王朝寿终正寝,而后又出现了唐晋汉周四个藩镇,由于朝代的名称前朝出现过,这里统一在朝代名前加了一个"

"字,这就是五代。

而后南方的九个割据势力加上北汉,又建立了十国,

这就是这段空档期的势力格局。很少人知道这段空档期也很正常,因为它仅仅存在53年,又是一个相对来说比较混乱的年代。

各方势力割据,没有统一

,五代时期战争频发,整体上以动荡为主。但这一时期南北方的情况有所差异,而这些差异对后来的南北方地位转变有着关键作用,主要在于南方人重文轻武。

一、南方所处的地理位置,自身的优越性

1. 相较于北方,南方较为安逸

我国古代最初都是在北方建朝立都,在黄河流域发展,这一点到唐代,也没有改变。而唐朝灭亡之后,五代这五个势力盘踞在北方争夺势力,十国则在南方

,因为势力相较于五代较弱,所以自身受的侵扰会少一点。

南方的战乱相较于北方来说,相对稳定。不论是唐朝的安史之乱,还是五代的争斗,他们的主战场都是以北方为主,在南方发生的战事次数跟规模,远远不及北方的严重。而且北方还会有外敌侵扰,契丹当时在边境是很活跃的。

所以说北方当时是很不太平的,而南方较前者是安逸的。

正是安逸,才给了文学的发展提供空间。科举制可是影响了很多代人的,南方既然少战事,那就拿起笔杆子开始战斗。相对安逸稳定的环境,为南方重文风气做了很大的铺垫。

2. 自然条件的优越,气候的适宜

老是听媒婆说,南方的姑娘水灵,

气候湿润

是一个重要因素。这一点不像北方,北方大多数天干物燥,风沙不断。而南方不仅空气湿润,而且雨水充足。中国古代的农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人们都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北方的农民为了躲避战乱,纷纷向南迁移。他们带来了方便的生产灌溉工具与技术,同时也为南方的开发增加了劳动力。

南方的农业是发展起来了,人们可以吃饱穿暖,在加上气候的适宜,

人们开始精神层面的追求。

物质生活得到满足的人,开始了诗词歌赋的发展,加上统治者为了保存和增强实力,都鼓励他们这种生活方式。

相较于北方的气候跟战乱,这时候的南方,在文学方面的发展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战乱很少,不怎么需要习武,农业生产力发达,

物质基础为精神层面做了支撑,所以重文风气就这样刮来了。

二、贯穿历史的经济重心南移,五代有所体现

1.北方经济停滞不前,南方稳中求进

自唐朝

"安史之乱

"到五代十国这个阶段。真正研究过历史的人,都知道这一阶段北方很多的人都陆续的带着妻儿老小,值钱的家当,开始迁移到南方。

不为什么,就是为了安全跟稳定,因为那时候的南方很安定,

北方的藩镇割据较严重。

如果是你的话,肯定会跟我的选择差不多吧,都是要往安全的地方跑,这就为后来南方的经济发展打下基础。

史书里面记载这一时期,中原地区一直战乱不止,

北方是兵家必争之地

,往往一个国家建立没多久,就又陷入内乱动荡。而同时期南方却多个割据政权独立共处,从后来人的角度看,当时的南方政权首脑很聪明,知道保留实力。

这一时期,南方在享受北方迁移来的

"人口红利",

经济得到持续发展

小农经济稳定发展,为文学的发展起了支撑作用。

北方经济停滞,南方经济发展,经济是文化的基础,加上南方很少打仗,所以习武不多。有着物质的生活后,肯定要去追求精神生活,由此可见,南方人重文之风,

顺理成章

2.南方经济的发展,反作用于文化

南方人士不重视习武,这是因为南方战乱少,人们根本没有必要去习武。但是在北方人口及技术的支持之下,南方的灌溉农业得到发展,

先进的生产技术,充足的劳动力,南方在这样的情况下得到发展。

南方统治者为巩固统治,增加税收,很重视恢复和发展农业。南方的吴越、闽等都广泛种植茶树、桑、棉等经济作物,加上运输的便利,大大促进了南方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