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权是如何一步步集中到皇帝手中的?经历两千多年,直到他的出现

2020-10-07 13:20:19 作者: 皇权是如何一

“世家”一词本义来源“王侯开国,子孙世袭”。《孟子·滕文公下》:“仲子,齐之世家也。”最初,是指跟着君主打江山的一群王侯后人,这自然就会在权力的分配上,互不相让。

当然,“世家”在后来泛指门第高贵,世代沿袭的大家族。在几千年的王朝时代,世家的力量,有时可以左右王朝的命运,自然,皇权和他们的角力也从没停止过。

其实,最早的世家,得感谢周朝天子的一路封侯。春秋时期,出现了晋国六卿,赵氏、韩氏、魏氏、智氏、范氏、中行氏。其中,韩赵魏最终打败智氏,晋被韩、赵、魏三家分了,入选《史记》世家之列。之后,嬴政一统天下,就开始加强中央集权。

若要论那时的世家,李斯和蒙恬所代表的两大家族自然上榜,但他们都是“外来人口”。本地人是王翦所代表的王家,当时被嬴政尊为太师。还有一个冯家,冯去疾曾为右丞相,这两个家族的势力,其实都在李家之上。当然,他们在嬴政在位时,都还算太平。胡亥一上位,这四家都基本没落了。不是胡亥真心想整他们,而是身边的赵高,为了专权,借皇帝之手,除去了劲敌。

所以,不要以为,世家真的就是“世世代代”。嬴政收拾了六国,也基本将一些旧的世家都给收拾得干净了。后来,刘邦建立的西汉,期间出现的陇西李家,确切来说,应该是从秦开始发迹。先是李信很得嬴政信任,再到后来的李广、李敢、李陵,成了历史上著名的武将世家。

当然,建立唐朝的李家,也是这个士家的后人。他们为何可以保持“活力”?原因不难得出,当时的大环境需要武将,且官员选拔都是举荐制。而这些大家族,通过联姻的方式,将他们都绑在了一起。所以,在和皇权的“斗争”中,除非有严重的政治动荡,否则大家都会安好。

也正是从唐朝开始,皇家想摆脱世家对皇帝的“影响”,就出现了科举制。当然,科举制的真正开创年代,还一直有争议,有说是隋朝。但不可否定的是,科举制在唐朝得到了完善。由此,从官员的选拔上,皇帝可以选用自己喜欢的人,使得他们都成了“天子门生”,自然会站在皇帝一边,进而削弱了士族在朝堂的发言权,限制了他们对国事的“指指点点”。

当然,世家肯定要反击。于是,从唐朝开始,朝廷就出现了一个有趣现象——“党争”。其实,不要想当然这就是简单的派系抱团,他们背后的力量,就是王公贵族和布衣。虽然,很多时候,他们的权斗都影响了国家的命运,但皇帝依旧是在看戏。因为,只有这样,他才能拥有更多的统治权。不过,到了乾隆执政时期,基本就停止了。

可以说,从嬴政时期就开始了权力向皇权集中,而以后的朝代更是强化皇权,但当时,大多是从朝廷的机构设置上来达到权力集中,效果是时好时坏。

之后,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对此有所认识,宰相这个职位分权严重,便将其给废除了。但后来的内阁制,却还是抢到了权力。于是,士族和布衣族重新开始争夺这个职位。但是,不管这样,皇帝都不会选择孤军奋战,而是寻找能利用之人。最终,在皇帝感到无力的时候,宦官成了他们的最佳选择。比如:明朝时期的东林党人与魏忠贤等官宦的权斗。

到了清朝时期,虽是沿袭了明朝的官僚结构设置,但是,康熙皇帝却看得很是清楚,只有自己掌握了国家的“秘密”,才能真正握住这个大权。于是,就有了南书房,管你是贵戚还是平民,只要入了康熙的眼,就是重臣。到了雍正时期,则是军机处。虽然,皇权很是集中,但是,大家还是要争位。所以,那时的“派斗”,就是满族贵族和汉族的读书人。

于是,乾隆不愿意了。

其实,从康熙开始,清代就开启了骇人的“文字狱”,一种说法是打压汉文化,有其存在的道理,但统治者的任何一个举动,都始终离不开“统治”二字。当时,除了消灭民间的“反清”论调,更多的则是铲除潜在的政治敌人。

所以,到了乾隆时期,先是将“派斗”瓦解,同时,将“文字狱”推向极点,致使不少读书人含怨而死。在这期间,遭受牵连的大家族太多,如:长洲申氏、太仓王氏、海宁陈氏、查氏等。之所以如此,主要在于皇帝害怕这些世家的力量集结,只得靠如此手段先将其掐灭。

估计是太多王朝的覆灭,让他们害怕看到一个大家族的兴隆。即使被传为美谈的“杯酒释兵权”也是以皇帝的武力作为后盾,并非哥们义气的结果。为此,有人将中国古代士族和国外同期的贵族相比,觉得很是类似。其实,如果是周朝的士族,倒是可以一比,后来的却是无法相比的。

试想,国外的贵族可以自己养兵,中国可以吗?连藩王都不能领兵,何况是世家呢?

可见,中国的王朝君主们,从思想上、制度上、“法治”上,一步步实现了真正的专政。

参考资料:

【《孟子·滕文公下》、《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第六》、《清史稿·卷十·高宗本纪一》、《清代的中央首辅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