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布之死真相大白,内容颠覆历史,学者:太惨了,难怪史书不敢写

2020-10-07 15:25:09 作者: 吕布之死真相

《三国演义》在写到吕布为曹操所擒后,说曹操望着吕布,沉默不语,刘备在一旁,耷拉着大耳锤子,双手叉在袖口中,两个眼皮微微下垂,俨然一副活佛模样。吕布则双手反向被缚,双膝跪地,满脸现出一副贪生怕死,求生不能的样子,那饱含求生欲的双眼,直勾勾射出一道绝望的阴光,一会儿看看曹操,一会儿又看看刘备,双眼迷离地在二位枭雄之间徘徊,可怜兮兮地等候他们的发落和自己的命定。

吕布见二位不开口,自己便开了口道:“绳绑太紧了,松些!”曹操微微一提他那狡诈的眼角,抿了抿嘴,鼓囊了一句:“汝为一虎,绑虎,焉能不紧?”吕布见曹操开了口,听了曹操的语气和情绪,信心渐涨,道:“明公所患者,吕布耳,今已见擒,不复反矣。明公欲扫平天下,吕布当为先锋,明公将步,吕布将骑,何愁天下不定!”吕布的信心越发高涨,似乎他认定了自己的确非常紧要,曹操根本不舍得杀他,他那阴怨的目光中,顿时升起了一股活力。

后面的事,诸位知道。曹操没有回答吕布,而是问了刘备的意见。都说三国演义尊刘贬曹,将刘备硬生生扯成一个哭鼻子老好人,其实罗贯中在塑造刘备时,把这水搅和得很深。他对刘备“善权谋”的刻画,实际入木三分,但却非常隐晦。刘备听了曹操的问,思忖了片刻,道:“君不见丁原董卓之事乎?”一句轻描淡写的疑问句,实际是在陈述一个斩钉截铁的事实:如果曹公免死吕布,那自己就要火烧眉毛了。

如何?刘备的阴险狡诈,是否跃然纸上?只是太隐晦,如果不细细咂摸,真的很难体会。

接着,吕布骂出了他人生最后一句,他这话,是骂给刘备听的,但决策者,还是一旁曹操。吕布骂刘备:“大耳贼!汝不见辕门射戟之事乎!”接着,就被拖出白门楼,杀掉了。

那这事在历史上是个什么过程呢?这里不得不感谢罗贯中,没有过度加工这段历史。

曹操遂生缚吕布,吕布曰:“缚太急,小缓之。”曹操曰:“缚虎不得不急也。”吕布请曰:“明公所患不过于吕布,今已服矣,天下不足忧。明公将步,令吕布将骑,则天下不足定也。”曹操有疑色。刘备进曰:“明公不见吕布之事丁建阳及董太师乎!”曹操颔之。吕布因指刘备曰:“是儿最叵信者。”于是

缢杀吕布。枭吕布首,然后葬之

吕布之死,《三国志》的记载非常简单,就是“缢杀”然后“枭首”。虽然比《三国演义》中的“吊死在白门楼上”少了些戏剧性,但符合当时的常态,也算正常。然而一部千年前的古书《献帝春秋》,却记载了一些陈寿当年没有写进正史的内容,足以重塑人们对这件事的认知。

吕布问曹操:“明公何瘦?”曹操曰:“君何以识孤?”吕布曰:“昔日在洛阳,会温氏园。”曹操曰:“然。孤忘之矣。

所以瘦,恨不早相得故也

。”吕布曰:“齐桓舍射钩,使管仲相;今使吕布竭股肱之力,为公前驱,可乎?”谓刘备曰:“玄德,卿为坐客,我为执虏,不能一言以相宽乎?”曹操笑曰:“何不相语,而诉明使君乎?”命使宽缚。

主簿王必趋进曰:“吕布,虏也。其众近在外,不可宽也。”曹操曰:“本欲相缓,主簿复不听,如之何?”

从这段记载看,曹操早铁了心要杀吕布,但他在杀吕布前,还用了各种把戏,

侮辱吕布的人格,戏谑吕布的智商

。比如,吕布开头问曹操为什么瘦了,曹操的回答极尽侮辱:“我曹操之所以瘦,是因为没有早早得到你吕布啊。”一句话,让吕布燃起了活下去的希望:“原来曹公不想杀我,而想用我啊!”接着,吕布顺着曹操的意思说下去:“既然您不杀我,那就让我效命于您。”曹操假意让左右给吕布松绑,身旁主簿却找了一个非常荒唐的借口:“周围还有吕布的手下俘虏,不可松绑。”试问,曹操在的地方,周围能没有卫兵么?旁的不说,光许褚这个怪物,连吕布都未必能战得过他,就足以让周围一圈人吃不消了。果然,曹操又在调戏吕布:“我手下不让我给你松绑,嗐,怎么办呀……”曹操对吕布的侮辱和玩弄于鼓掌,就是到了这样的地步,一点尊严都不留给吕布。

陈寿作为晋朝的官方修史人员,晋朝又承袭魏统,因此,陈寿必然处处维护魏国人物。曹操作为魏太祖,除了一些绕不过去的恶行,比如屠彭城,或者坑袁军,其它事情,自然是能绕就绕,尽量不给曹操抹黑。曹操这样侮辱一位败军之将,足见其心理已经相当扭曲,充满了虐待和抱负的不平衡心态。曹操有这样的心态,陈寿自然会尽量为他掩盖掉。

然而这里还有一个有意思的问题:吕布当时为什么不逃走?

如果有人认为吕布是为“义”而作困兽死斗,那就太抬举吕布了。吕布能手刃丁原、手刃董卓,让刘备坐在自己和妻子的卧榻上,让自己妻儿拜见刘备,然后又三番五次背叛刘备和袁术,言而无信到了极致,陈寿说他“轻狡反复,唯利是视”,诸位觉得,这样的人,在最后关头,想的是自个儿的命,还是别人的命?我以为,只要他能活命,他什么都能做出来。

吕布之所以不逃走,不是因为他不能逃,也不是因为他做不出这种事,而是因为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