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为何用“三长两短”代指死亡,或与五把名剑有关

2020-10-07 14:29:46 作者: 古人为何用“

古人为何用“三长两短”代指死亡,或与五把名剑有关

在老一辈的人口中,我们经常听到他们会用“三长两短”来代指意外的灾祸,而这里所谓的灾祸,一般就是死亡,令人不解的是,长、短本是形容物体的长度词语,为何会跟死亡灾祸挂上钩呢?

这个形容灾祸的词语出自于明朝范文若的《鸳鸯棒·恚剔》:“万一有个三长两短,定要讨个明白。”在罗贯中的《三遂平妖传》也曾出现过,虽然这个词语是代指死亡,但之是一种假设的语气,是猜测之后可能的灾祸死亡。

中国的汉字运用和演变都是有据可循的,“三长两短”演变为这种含义,也定有根据,不是无的放矢,据笔者查阅典籍,这个词语的由来跟五把名剑有关。在春秋战国时期,越王勾践非常喜爱宝剑,因此他收集了天地之间最珍稀坚韧的材料,请当时的铸剑名匠欧冶子铸造了五把名剑,分别是湛卢、纯钧、胜邪、鱼肠、巨阙。

这五把剑都是当世难得一见的宝剑,因此,也引来了许多血雨腥风,吴王阖闾曾经攻打越国,勾践送上其中三把名剑议和,吴王僚也被专诸用其中的鱼肠剑给刺杀至死,这五把剑每次出现,都搅动风云,许多人因为这五把名剑而命丧黄泉,遭受意外之祸,而这五把剑,是三把长的,两把短的(欧冶悉其伎巧,造为大刑三、小刑二),因此后世将“三长两短”作为了灾祸、意外死亡的代名词。

对于这个词语的由来,并不止一种说法,还有一种说法是与棺材有关,《礼记》记载“棺束,缩二,衡三,衽,每束一。”因为古代的棺木是一个长方体,有六面,但是棺盖由于风俗习惯不同,形状也不同,但是其余五面,都是木板构成,棺材底面和左右两面是三块长木板构成,而前后两面是两块短木板构成,一般人死,都要入殓,装进棺材,但是直接说进棺材太不吉利了,古人说话都讲究,委婉,因此他们换了一个说法,用棺材“三长两短”的特点来代指灾祸、死亡。

最后一种说法,是跟古人的祭奠仪式有关,笔者少时吃饭,曾把筷子竖着插在饭上,被骂的很惨,因为爷爷奶奶说非常像插香祭奠死人,每年清明节祭奠祖先的时候,我们都要在祖先的牌位或者碑前焚香躬拜,在古代,焚香也是有特定的礼制的,就是两根短烛,三柱长香,这就是所谓的“三长两短”,能够享受到这三长两短的待遇,也就是遭遇到了不测。对于这个词语的由来,各位觉得哪个说法最可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