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乡南门桥:历经沧桑数百年,对于她的记忆你还能记住多少?

2020-10-06 13:23:20 作者: 萍乡南门桥:

江西“西大门”的萍乡市日前改造后的南门桥终于通车了。这座大桥自古就是萍乡市的最主要交通要道和商贸流通的必经之路,陆地连接着湘赣,水路可达湘江。但是关于南门桥的来历,或许人们知道的甚少,记载的也不多。对于此桥的记忆,作为萍乡市民你还能记得多少?

升级改造后的萍乡南门桥。

南门桥,原名叫萍实桥,位于安源区跃进路南端,为3孔石拱桥,原桥长48米,桥宽9米 据史料记载,南门桥自明洪武六年( 1373年)知县李顺英重建后,后曾经十次重建,原先的建筑为清同治三年( 1864年)所建。此桥以楚昭王得萍实之传说而命名,是萍乡市始建年代最早的桥。

升级改造后的萍乡南门桥。

据《萍乡县志》记载,该桥早在三国吴宝鼎年间,由邑人李熺修建,原为木板桥。初建时“墩址不及实地,植松为椿,松以横木,垒石于其上”,因频遭水患和日晒夜露,年岁一久,水浸木朽,多次毁,多次兴,几度“桥全塌”。数百年来皆为木质板桥。至明洪武六年( 1373年),知县李顺英重建,天顺年间毁坏;弘治年间又倒塌;知县何孔时建,万历十六年( 1588年)被洪水冲坏;崇祯七年(1634年)城南谭姓重建,后又毁坏。至清乾隆二十一年( 1756年)知县沈廷标,和叶应祥等重建,始以石桥取代板桥;乾隆三十年( 1765年),叶应祥建石栏、石柱,将其修缮一新,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又被毁坏;乾隆四十九年( 1784年)李振桂等建石栏八十九柱,道光十五年( 1835年)文煃等重建;同治三年(1864年)年官民筹资重建,为三孔石拱桥,长61米,宽6.55米,高10.1米,跨河44.5米,桥面覆之水泥。 1987年又加固加宽21.4米,增建水泥柱、铁栅栏杆,南北走向,仍维持原貌横跨萍水河。1998年12月修路时在桥头出土一只石狮,上刻有“萍实桥,大清同治甲子三年立”,是目前所见文献中记载萍乡城始建年代最早的石桥。

造后的萍乡南门桥。

萍实桥古时就是吴楚商旅必经之道,陆路连接湘赣,水路可达湘江。康熙年间,萍乡知县辽东人尚崇年赋诗《题萍实桥》:

迢递沧洲田板桥,闲听渔夫话前朝。

昭王未辨威吴策,萍实先兴霸楚谣。

草木有情青山在,河山无恙翠华遥。

行人日暮多秋思,谁向津亭倚洞箫。

改造前的萍乡南门桥。

清邑人罗淳祚亦作《萍实桥忆古》描绘古城与古桥之韵味:

客到桥南别有情,吴时萍实晋时名。

群山树色平依槛,一道江流曲抱城。

浅渚静余春草碧,水鸥闲逐暮云轻。

共谁细数千年事,隔岸商船笑语声。

南门桥改造施工交通导流示意图。

诗人妙笔生花,只寥寥数句,萍实桥悠久的历史、安静的江南城邑、萍城独具的风景、优美的自然环境,就已生动地跃映于眼帘。“一道江流曲抱城”,萍水蜿蜒自北绕城经东南而西去的景致,勾画出当年萍乡古朴的韵味,真是令人陶醉,浮想联翩。

升级改造后的萍乡南门桥宽阔的桥面。

历经时代变迁,风雨洗礼,如今的萍实桥桥墩、桥面、桥栏已焕然一新,全无旧时踪影。原来桥头刻有的“萍实桥”,清同治甲子三年( 1864年)立的两个石雕狮子早已不知去向。20世纪70年代,一些“乃古”(萍乡话小男孩意思)一到夏天就在桥下洗澡游泳,胆大者从河边水中爬上至桥面上,然后攀爬到距水面足有两丈之遥的桥墩之上,这些后生纵身一跳,跃入水中,一曰 “跳墩”,一曰 “射入水”,甚是刺激,引得众多路人驻足观看,至今还记忆犹新。

萍乡南门桥石拱桥下的构造。

特别是春、夏、秋三季,南门桥是萍乡市民纳凉嬉戏的好场所,有的端坐竹椅,一把蒲扇;有的躺在竹床之上,一支香烟;有的一根竹笛,声鸣清脆;有的一把二胡,悠扬断肠……人们悠闲自得,细语闲谈,仿佛夜风袭来,可吹去生活中的烦恼,拂去劳作时的疲乏。现今,桥南在城市改造中开辟出休闲空间,唱歌的,跳舞的,下棋的,打牌的……好不热闹,古老的大桥,见证这岁月的变迁。

升级改造后的萍乡南门桥。

如今,萍实桥又进行了升级改造,增加了桥拱,拓宽了河道,拥有双向六车道的桥面,桥上增加了68块浮雕,该桥的“颜值”更加提升,此桥依然是南门通往东路和南路的出口,人们惯称之为“南门桥”,原名“萍实桥”却已经淡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