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话说“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大一统的时候还好,期间国富民强,不用担心外族入侵。可一旦国家分裂,大量的财力物力被内耗,国家就很容易遭到外族入侵,民族也就很容易陷入前所未有的危机之中。
西晋末年八王之乱后的“五胡乱华”便是一个令人心痛的例子,五胡乱华后,中国人口锐减,政权极度衰弱,开始了长达三百年的分裂,直到隋朝才结束了这一切。唐代安史之乱之际,西凉趁机霸占西域和河西走廊几百年,就连以前向唐朝称臣的吐蕃也屡次东进,侵扰四川盆地。纵观历史,不难发现一旦统治内部存在问题,这种悲哀就会持续上演。清朝末年,太平天国与捻军祸乱中原时,沙俄乘机强占东北一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土地,西北六十多万平方公里土地。当然,不仅仅是沙俄,这时候还有英法联军攻占北京,火烧圆明园等等……总而言之,一旦内部产生纷乱,外部势力就会虎视眈眈。
01
然而,也有反例,春秋战国和东汉末年的三国纷争时期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春秋战国我们很熟悉,春秋是霸主的时代,基本上每隔一段时间都会有一个“老大哥”出现,所以总体而言还比较团结。战国虽然很乱,但因为有赵国和燕国北筑长城,加上有李牧、乐毅等大将多次击溃匈奴,才保得北方的平安。而南方的楚国与百越虽战争不断,但一直都是以楚国讨伐百越为主,不足为惧。在此期间,当时日本和韩国还没有人居住的痕迹。
02
那么,三国为何纷乱36年而没有遇到过大规模的外族入侵事件呢?我们从四个方位来讨论。
首先是西北地区的匈奴问题。关于匈奴,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秦始皇时期,嬴政就曾派遣蒙恬率领三十万大军北伐,收复了河套地区和贺兰山地区,并修筑长城来防御匈奴的再次入侵。到了西汉初期,匈奴再次嚣张起来,本来还依靠着和亲暂时能够缓和关系,后来到了汉武帝时期终于是忍无可忍。最终,汉武帝派遣卫青和霍去病大败匈奴,并且追击匈奴几千里。据说这次对于匈奴来说打击不小,迫使匈奴分裂成西匈奴和东匈奴。西匈奴被迫逃亡至遥远的欧洲,东匈奴一部分向汉朝称臣,一部分逃亡西伯利亚。所以,直到三国时期,西北部都没有什么大的叛乱。虽有小打小闹,但都被张辽清除,最终曹操统一北方后,西北基本没有什么较大风浪。
东北方向,有两大势力汇聚着,一个是乌桓,一个是鲜卑。乌桓部落由于内部长期的势力角逐比较严重,所以本来不足为患。但由于其常年与燕国交战,实力不凡。曹操一方面想方设法让乌桓内部的分歧加重,一方面步步蚕食消耗外围势力,才得以控制。至于鲜卑族,虽然其势力相比乌桓还很小,但为了在南下之前扫除后顾之忧,所以曹操在官渡之战后就率领大军数次讨伐,直到鲜卑族彻底俯首称臣为止。
西南方向,长期以来都是一个十分头疼的问题。在刘备入主西南之前,南蛮部落就十分嚣张,经常骚扰附近居民。刘备入主西南后,一方面派出马稷进行讨伐,一方面收拢当地的居民,联合起来抵抗南蛮。但由于其部落首领孟获对于汉族的统治十分反感,所以经常是蜀军进后孟军退,根本无法长时间消除后患。直到诸葛亮亲自率大军深入不毛之地,七擒孟获,最终以德服人,才永远解决了西南后患,得以安心出师北伐。
东南则是百越之地,很多深山野林,刚开始让孙权头疼不已。后来,学习了诸葛亮的策略后,开始有了大的改善。首先,聚拢当地的百姓,实行坚壁清野的策略,使蛮族无法从百姓中获取利益。然后,采取了高压策略,只要抓住,就要严惩不贷,多杀鸡儆猴,最终,平定了东南。
结语
综上所述,不难发现尽管东汉末年存在着诸侯纷争的局面,但这些群体在相互纷争的同时总是会将外部势力先消弭殆尽,而后才将矛头指向内部,从很大程度上讲这便是该时期没有产生外族入侵事件的一大重要原因吧。
文|南書房|杂史篇
感谢观看由「南書房」带来的独家原创文章,觉得不错的朋友,不妨点个赞、转发一下。如有不足之处,还望诸位多多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