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末年锦衣卫人数多达15万,生死存亡之际,为何他们不上阵救国

2020-10-08 13:25:32 作者: 明朝末年锦衣

明朝末年锦衣卫人数多达15万,生死存亡之际,为何他们不上阵救国

文/星光谈古 图/来源网络

众所周知,明朝时期皇帝们为了监察百官,设立了“三厂一卫”,三厂分别是东厂,西厂,内厂,一卫则是锦衣卫,在建立之初,所选之人全部都是皇帝心腹,锦衣卫只听从皇帝的命令,而且锦衣卫虽然不在传统的官僚体制内,但是也是享有朝廷所规划的品级的,为了让锦衣卫的能够忠心为皇帝服务,皇帝赐给了他们世袭特权,所以锦衣卫人数不断攀升,在明朝嘉靖时期,人数已经超过了15万。

在很多的影视剧作品中,锦衣卫是一支非常神秘的力量,尤其是在监视官员的时候,总是会让官员提心吊胆,而且他们有着向皇帝直接回报的权利,虽然三厂都曾对锦衣卫实施了打压,但是并没有让锦衣卫就此垮掉,反而是人数发展十分迅速。相比较而言,15万人已经相当于是一支军队了,而且按照他们忠于皇帝的设定来说,他们肯定是会为皇帝卖命的,但事实恰恰相反,锦衣卫在生死存亡之际的表现让人大跌眼镜。

在崇祯时期,最后一位锦衣卫指挥使名叫骆养性,作为整个锦衣卫的最高领导者,原本官职只能够到正三品,崇祯皇帝为了表示恩宠,让他帮助自己守护皇城,特意将其擢升为了正二品。值得一提的是,骆养性的指挥使职位就是从自己父亲的手中世袭而来的,可以说是对大明江山最“忠心”的人了。但是万万没想到,这骆养性却成了第一个背叛明朝之人。

崇祯十七年之时,李自成带着自己的大顺军进入到了北京城,崇祯皇帝落荒而逃,锦衣卫也是四散而逃,而这骆养性却觉得,自己只要好好的讨好这位新皇帝,那么将来照样可以荣华富贵,于是他就投降到了李自成阵营,但是李自成这时候只想着搞钱,从骆养性的身上敲诈了3万两白银之后,就将他一脚踢开。一个月之后,李自成也被赶出了北京城,多尔衮带着大军到了北京城。

骆养性又看到了自己的好日子再和自己挥手了,于是就赶紧带着重礼去见多尔衮,对于满清来说,他们知道自己当皇帝必然会引起民众的反感,所以他们急需要笼络一批明朝官员,正二品锦衣卫指挥使也来亲自投靠,自然是不能够亏待,于是被封为了天津总督,随后更是加封太子太傅、左都督,后授浙江掌印都司。虽然是三姓家奴,但是荣华富贵的走完了一生。

指挥使,作为锦衣卫的最高长官,必然是诸多锦衣卫的精神支柱,在看到自己最大的老板跑了,自己的上级选择了投降,并且还荣华富贵了,这让当时手下的那些锦衣卫怎么看?自然是追随者老大的脚步走了啊。早点和清朝表忠心,最后获得大官的机会就越来越大。堂上指挥王鹏翀、乔可用等等原本是锦衣卫的高级将领,在投降之后也是高官厚禄。

难道这15万人中,就没有一个人是忠君爱国的吗?15万人总归有对朝廷忠心的,崇祯皇帝曾派锦衣卫上阵杀敌,但是结果却是大败而归,指挥同知李若琏,作为锦衣卫地位仅次于骆养性的存在,虽然因为敢于直谏而被朱由检革职,但是李自成攻打北京城,国家生死存亡之际,李若琏死守崇文门,结果寡不敌众,大势所趋之下功亏一篑,最后自杀殉国。但是这样的人也是极少数。

在明朝灭亡之后,满清为了显示出自己的宽宏大量,对于锦衣卫不仅没有打压,反而是采取了收容态度,最后被收编为了“銮仪卫”,没错,就是满清皇帝的仪仗兵。

这一切的变化,其实是皇帝早就已经埋下的祸根,有句话叫“明朝灭亡始于党争”,朝廷中的官员满脑子都是阿谀奉承,贪污敛财,国家,皇帝,百姓不过是他们利用的工具而已,不否认有一些清白大臣,但是他们就如同湖面孤舟,一个小浪就能够让他们永不翻身。锦衣卫也是如此,别说是15万人,就算是有30万人,如果不为国为民,最后的结果还是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