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最惨锦衣卫指挥使,在朝堂上说了2个字,结果被大臣群殴而死

2020-10-08 13:23:27 作者: 明朝最惨锦衣

明朝最惨锦衣卫指挥使,在朝堂上说了2个字,结果被大臣群殴而死

文/星光谈古 图/来源网络

在明朝的时候,朱元璋为了监察百官,设立了锦衣卫,后来因为特殊原因废弃了一段时间,但是在明成祖朱棣进入到了北京城后,锦衣卫又被重新启用,并且为了权利制衡,先后建立了东厂,西厂,内厂。自此三厂一卫成为了百官惧怕的人物,而这些厂都先后把持过朝政,而锦衣卫却一直都为皇帝服务。而因为皇帝的背后支持,锦衣卫的势力不断扩大,在最鼎盛时期,人数超过了6万人。

锦衣卫的最高长官,被人称为指挥使,在朝廷的地位也是非常高,官居三品。今天的这位锦衣卫指挥使名叫马顺,是明英宗时期的锦衣卫。要说他的发家史,那和一个人有着密切的关系,他就是王振。没错,就是那个哄得明英宗一愣一愣的,明英宗将其奉为生父一般的大太监。因为朱祁镇登基的时候还不到9岁,王振就有了把控朝政的心思,对小皇帝是各种坑蒙拐骗,最后朱祁镇对其的是言听计从。

结果这马顺就想着要攀附王振这颗大树,没想到还真攀上了,他利用自己的锦衣卫职权,帮助王振打压那些大臣,很快取得了王振的信任,结果没有多久之后,王振就成为了锦衣卫指挥使。两人沆瀣一气,把控着整个朝政,而大臣们也是敢怒不敢言。

时间来到了正统十四年,那时候瓦剌部不断的骚扰着明朝的边境,为了维护明朝的尊严,大臣们都决定这场仗一定是要打的,而具体派谁出战却一直争论不休,这时候王振想着要立功,于是就撺掇朱祁镇御驾亲征,但是大臣们却觉得,这是小题大做,不过是一个小小的瓦剌,不值得皇帝亲自上场,而且皇帝年幼,对于带兵打仗没有多少经验,所以对此都提出了反对意见,但是王振心意已决。

此时前线的战况已经不容乐观,三万士兵已经难以支撑下去,但是50万大军已经集结完毕,箭在弦上不得不发。王振就这么带着军队出发了,谁知道在走到半路的时候,前线传来了全军覆没的消息。王振的内心也有点胆怯了,毕竟他对于打仗也是个半吊子。于是就对着小皇帝说,咱们还是撤退吧,要不打过来可就糟糕了,即使是诸多大将都支持去打仗,但是皇帝听了王振的话却选择了撤退。

本来,要是好好规划一下撤退路线,然后稳扎稳打的撤退,等到回去之后重新规划,瓦剌的事也就可以解决了。但是王振却不是一个消停之人,他在地图上看到了自己的家乡,但是并不在撤退路线上。但是王振为了和自己家乡的人显摆一下,就强行命令大军从自己的家乡撤退。到了家乡之后好一顿显摆。但是因为人数众多,在行军的时候踩坏了好多庄稼,王振这时候假慈悲了,他说不能毁坏庄稼,然后命令大军掉头。

但是在这段时间内已经耽搁了很长时间,瓦剌大军已经追了过来,在撤退的时候掉入了别人的包围圈。瓦剌大军一看这肥羊自己掉进了狼圈中,哪有不吃的道理,结果明军大败,王振被杀,而皇帝朱祁镇也被俘虏。这就是历史上的土木堡之变。但是国不可一日无君,为了把持朝政,正统皇帝成为了太上皇,而他的兄弟朱祁钰成为了皇帝,但是朱祁钰一上台,就遭遇了难题。

大臣们都纷纷指责这次的罪魁祸首是王振,要求处死王振的家人来以儆效尤,但是还有人却说祸不及家人,而朱祁钰也是十分的犹豫,就准备将此事压下去,结果大臣们不乐意了,开始在吵架,一个个吵的脖子都粗了。朱祁钰也十分心烦,就命令他们退下,结果大臣们不听。马顺觉得自己的机会来了,于是就站在皇帝的面前,大喊了两个字:退下。

没想到这句话却引起了大臣们的愤怒,皇帝不敢收拾了,你个锦衣卫指挥使还不敢动了吗?一个户科给事中先站了出来,将马顺的头发一把揪住,然后狂揍,甚至从他脸上咬了一块肉。大臣们的愤怒正愁无法发泄呢,这会来了一个送上门的,然后一拥而上,对马顺拳打脚踢。结果不一会,这马顺就断了气。最后于谦站出来和朱祁钰说法不责众,最后只能够惩罚王振家人和宣布马顺罪当伏诛,这件事才算是告一段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