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在翠云廊留下活宝,此宝的历史有两千多年,我们要好好保护

2020-10-09 07:11:33 作者: 秦始皇在翠云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诗仙李太白运用自己丰富的想象力,结合蜀道的状景,将蜀道的峥嵘、突兀、巍峨、崎岖,刻印进诗句中,留给后世的读者细细品味。但是李白写蜀道难时,忽略了一个信息,秦始皇在蜀道上,为后人留下了一件珍贵的“活宝”,究竟是什么呢?接下来让我为您揭秘。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这句诗描述的,就是“五丁开山”的传说故事,据传说记载,在盘古开天辟地之后,古蜀地凭借天险阻隔、与世隔绝,远古的中原大陆上,依次发生了尧、舜、禹之间的两次禅让,之后则是夏、商、周的三朝更替,而在此期间,古蜀之地也在水土的滋养下,逐渐变为自成一派的“古蜀文明”。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秦国势力的不断扩大,它开始对巴蜀之地垂涎欲滴,传至秦惠王,终于决定吞并古蜀国,可是天险横断其中,想要入蜀,势比登天,秦惠王思虑再三,想出一条妙计:他命人做了五头石牛,每天在石牛屁股后面摆上一堆金子,谎称石牛是金牛,每天能拉一堆金子,还表示为了沟通两国关系,愿意将五头金牛送给蜀国,贪得无厌的蜀王不疑有诈,便叫来了朝中的五个大力士,叫做“五丁力士”,让他们去凿山开路,把金牛拉回来。

故事的结局显而易见,入蜀的“大道”已然铺好,秦惠王又施以手段害死了五丁力士,随后轻而易举将蜀军歼灭,古蜀国自此亡国。到了秦始皇一统六国后,天下终于重新合为一体,气贯长虹的秦始皇,在今天的西安市西咸新区附近,修筑了历史闻名的阿房宫,修筑时使用的巨量木材,都来自蜀地,后世杜牧作《阿房宫赋》写道:“蜀山兀,阿房出”。意思就是说,阿房宫建造了起来,蜀山因此便秃了山。

蜀地的百姓自然无法忍受,那一直陪伴他们的山川状景,转眼都变成了光秃秃的山包,群情激愤,百姓震怒,秦始皇为了安抚百姓的情绪,只得下令:命令当地官员,必须亲力亲为,在蜀道沿途的山川上植树造林,并且要多植柏树,因为松柏容易存活。

清朝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剑州知州乔钵,因公务行到蜀道之上,有感而发,作诗一首,其中有诗句写道:“剑门路,崎岖凹凸石头路。两行古柏植何人。三百里程十万树。翠云廊,苍烟护,苔花荫雨湿衣裳,回柯垂叶凉风度。”因为将古柏树道,比喻成翠云廊,十分生动形象,所以这条古道有了新的名字——“翠云廊”。

从秦朝到现代,两千多年恍如隔世,当年的入蜀古道到如今,不仅变了名字,也早已变了容颜。今日的蜀道,以剑阁为中心,西至梓潼、北到昭化,沿路几百公里的道路,两旁都是挺拔的古柏,而翠云廊也早已成为了一个巨大的“国家级森林公园”,也是一个4A级风景区,吸引着一批又一批前来参观的游客。

而在蜀道上,在“翠云廊”中,有秦始皇留给我们后人的珍宝,那就是当时他命人栽种的柏树,后世人将这些最古老的柏树称为“皇柏”,所以这条“翠云廊”又被叫做“黄柏大道”,虽然这些柏树在种植时,都是“生于毫末”,但是两千多年过去了,它们早已成长为了“合抱之木”,它们翠碧连云,风姿各异,粗大挺拔,形态万千。

翠云廊的皇柏中,大多是胸径在2米以上的柏树,其树龄都应在2000年左右,如此的大树,其年龄不可估量,其价值更是不可衡量。我们的先人将如此珍贵的自然资源留给了我们,我们一定要好好保护它们,因为它们还在不断地生长,这是秦始皇给我们留下最珍贵的“珍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