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有很多写月的诗,这是为何?《子夜吴歌》与月亮又有何关系?

2020-10-09 09:19:08 作者: 李白有很多写

很多人认为李白的诗与酒是分不开的,一说到李白,人们很容易想到他的《将进酒》,而且认为诗仙李白在喝了酒之后才会诗兴大发。

但是我更认为李白的诗与月亮却有着更深的关系。月亮在李白的诗歌中以一种托物遣怀的载体出现,借以表达诗人的内心世界,用现在的流行话语来说的话,就是“月亮代表我的心”。

我想月亮在李白的心中占有更高的地位,李白写月的诗也更被人们熟知,也可以说,李白对月亮情有独钟。

(李白《静夜思》·诗意图)

一,李白诗中的月亮

李白的《静夜思》,借皎洁的明月表达了对故乡的深深思念,成为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千古名篇,诗歌还被编排成儿歌。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在月光如水的晚上看到窗外的月亮,不由得思念起了久别的故乡与亲人。人们也在这首诗的浸染之下,更深得体会到了漂泊在外的游子在夜深人静的时候会更加思念家乡和家乡的亲人。

(李白书影绘像)

李白在《古朗月行》中有“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的诗句,这首诗是这么的亲切,能唤醒每个人心中小时候对月亮的记忆,一个将月亮比作白玉盘的比喻能勾起每个人心中无限美好的回忆。

在《把酒问月》中,李白写道:“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诗人将月亮挂在遥远的天空,高不可攀的形态写了出来,但是月亮又与人影相伴相随,亲密无间,又让人有无限惬意而美好的遐想。

李白还写过四首《月下独白》,其中一首中写道:“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月凌乱。”诗人将自己孤独时对月聊以自慰的孤寂之情表达地感人至深。

《夜下征虏亭》中有“船下广陵去,月明征虏亭”的诗句,写的是李白在乘船去广陵的途中发现了征虏亭,明月似乎都为征虏亭披上了一层白纱,月光轻柔而美好。“月明”两个字堪称全诗的诗眼,诗句将月光洒在征虏亭上的美好景象一下子就带到了读者的眼前。

《秋浦歌十七首》的第十四首中写道:“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李白运用夸张的手法,将劳动者边劳作边唱歌的欢快热烈之情表达地酣畅淋漓。

《关山月》中有“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的诗句,李白在诗中描写了边塞的情景,表达了将士们思归无望的悲愤之情。李白通过月亮抒怀的诗句是很多的。

二,李白《子夜吴歌·秋歌》

今天要介绍的这首李白的诗也是有关月亮的,这首诗就是《子夜四时歌·秋歌》。先来看诗,然后再看这首诗表达了李白的何种感想,原诗如下: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三,诗作呈现的情景

这首诗开头就点明了地点与时间,长安是唐朝的国都,李白此时也在长安城居住生活。在一个月明的晚上,李白毫无睡意,不是毫无睡意,而是被长安城中家家户户的捣衣声吵得无法入睡,李白索性穿起了衣服,来到了长安城的长街短巷里。

深秋时节的夜晚,秋风瑟瑟,寒意阵阵,李白不禁打了一个冷颤。这个时候,他才发现,夜晚是如此的明亮,月光如水洒在长安城的大街小巷里。

“长安一片月”这个句子非常传神,这个句子描写的情境是:除过捣衣声之外没有别的声音,一片孤寒凉意突然袭来的感觉,这是静态的描写,在静态的描写中又是李白眼前所见,这是视觉上的着眼,李白看到月光如水的长安城里的大街小巷,除过捣衣声之外别无他声的寂静。

李白迈着轻履的步伐,走过一条条的巷子,家家户户的女主人都在忙碌的捣衣。为什么要捣衣呢?原来已是深秋时节,需要制作冬季里穿的御寒衣物了。

女主人将浆洗好的布匹放置在砧石上,砧石也就是专门用来捣衣服的一种磨平的石头,用特制的棒槌将布匹表面的褶皱不平捣平捣软,这就是捣衣的过程。

在李白生活的那个时代,捣衣也叫做砧衣,捣衣服发出的声音也叫砧声,家家户户的女主人公乘着明亮的月光在院子里忙碌着。

“万户捣衣声”既是李白所听到的,也是李白所看到的,听到这样的声音,看到这样的场景,李白不由得感慨万千: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长安城里的这个晚上,月光如水洒满大街小巷,除过捣衣声没有别的声音了,单调而又此起彼伏的捣衣声是极静中的动态描写。

这一声声此起彼落的捣衣声中,却传递出一个共同的信号,也包含着家家户户女主人的心声,那就是要抓紧赶制冬衣,好早点送到边关亲人的手里,让他们早一天穿上御寒的衣服,边关的将士们有她们的丈夫,也有她们的儿子。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