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师门的影响,也是促使晁补之留在官场的一个大牵挂。十五岁时候的晁补之,就曾在自己的作品《再上苏公书》中,表达了自己对于苏轼文章的倾倒之情:不佞生十五年,知读阁下书。在这篇文章中,晁补之表达了自己对于苏轼的无限敬仰、也表明了自己迫切想要成为苏轼门生的愿望。
随后,苏轼看中了晁补之的才能,就答应了他的请求。入了苏轼门下以后,晁补之在政治立场和行为处事上,都受到了苏轼的极大影响。而苏轼在遭到贬责以后未曾放弃、还一直为官为民的行为,也是深深震撼了晁补之。所以,就算是在晁补之在因苏轼而遭到贬责的时候,他依旧选择了追随自己恩师这条路。
结语
只能说,晁补之笔下的归隐诗,只是他在官场失意后发出的感慨罢了。作为一个出身名门、身怀壮志的有才之士,晁补之怎么会毫无牵挂地走向田园生活呢?所以,在明知自己身体状况已经不甚大好的情况下,只因为接到了朝廷的委任状,晁补之就选择放弃享受田园生活,而再次走向了官场。如此鲜明的对比,难道还不能证明晁补之对于归隐的不甘愿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