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歌、舞蹈、集体狂欢”:宗教改革对英格兰娱乐活动有何影响?

2020-10-09 16:26:05 作者: “高歌、舞蹈

莎士比亚作为英国戏剧创作的集大成者,他的很多作品都体现了人文主义的内涵。以历史剧为例,《查理三世》、《亨利四世》等对一系列正、反面君主的描述,反映了莎士比亚反对暴政、拥护中央集权的思想,这些理念符合人文主义者的人文主义政治理想。

虽然前文提及市民和农民能够与国王一样参加网球活动,但是在数百年基督教等级制度的影响下,英格兰社会还是有着严格的阶级性。

这一特性表现在社会各阶层休闲娱乐活动上的分化比较明显。以音乐为例,上层贵族和普通民众的音乐喜好不同,演奏音乐使用的乐器也不同。贵族偏爱优雅的乐器,如鲁特琴、小键琴等,下层民众多用小号、风笛演奏音乐,一般只是简单的曲子和民谣。

贵族还会邀请音乐家至家中演奏音乐,而这种情况不可能发生在普通民众身上。舞蹈也表现出了这方面的不同。皇室和贵族学习的舞蹈通常是从意大利、西班牙或法国引进的。这些舞蹈形式多样,从充满活力的加亚尔德到优雅庄重的帕凡舞。

下层社会的舞蹈主要是莫里斯舞或布朗莱舞等乡村舞蹈,相比宫廷舞蹈,其舞步简单,节奏欢快,更适合下层民众的品味。

集体狂欢和庆典是社会全体成员都会参加的活动,但是部分项目如击剑、马上比武等娱乐活动仍只限贵族享受,这是自古以来的传统。在宗教改革与基督教义作用下的英格兰娱乐活动具有鲜明的人文性与森严的阶级性。

传统节日庆典成为英国主要的休闲娱乐活动,多个节日的定期举行,生动地展示了宗教改革带来的变化是如何影响英格兰民众的日常生活,宗教改革过程中也会依据改革内容调整节日性质与内容

在英国的休闲娱乐活动中,传统的节日活动和庆典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传统节日娱乐是休闲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宗教改革前,一年中的宗教节日加在一起总共有 100多天,节日庆典活动总是与民族的休闲娱乐联系在一起,而宗教改革不可避免地变革了这些节日。

基督圣体节在圣三一主日后的星期四庆祝,即复活节后第八个星期天。圣体节尤其在城市里受到人们的欢迎。教皇约翰二十二世于1317年宣布节日成立,以提醒基督徒圣餐仪式的圣洁性质。宗教改革时新教改革者强烈反对圣餐仪式的神圣含义,这一活动渐渐被废止。

圣烛节一个重要的宗教节日,在每年的2月2日举行。这个节日标志着基督诞生之后玛丽在仪式上的净化,但对于都铎时期的英国人而言,更重要的是把它看作春天的正式开始。

烛节的教会仪式,顾名思义,需要所有的堂区居民手拿蜡烛围绕教区游行,这些蜡烛由牧师施加祝福并点燃。蜡烛代表着基督的形象,但是它也不可避免的被赋予某种特殊的含义,他们相信,女巫把圣烛上的蜡倒进其憎恨之人的脚印里,会导致对方的脚腐烂。

有关圣烛节的迷信导致该节日成为宗教改革者的目标之一,他们并不热衷于参加与圣烛节有密切联系的庆祝活动。而都铎王朝的君主们对此有不同的看法。亨利八世于1539年宣誓保护蜡烛,他强调:祝福蜡烛不应该被视为具有其他神奇力量的存在。

然而这种特意的强调并没有多少意义。关于蜡烛的特殊寓意仍然存在,人们在特殊时刻仍会点燃蜡烛,如风暴、疾病或死亡来临时。信奉新教的萨默塞特公爵在1548年废除了这个节日,玛丽时期再次恢复圣烛节庆典,于1559年被伊丽莎白禁止。

圣诞节作为基督教世界重大的宗教节日,也是都铎时期英格兰人热烈庆祝的节日,但是由于都铎君主宗教改革的进行,一些相关的宗教性质的庆祝活动在这一时期逐渐被废除。

圣诞节期间的童子主教习俗是一种备受欢迎的宗教习俗,很多教区的教堂都在实行。童子主教成为一种为人普遍接受的习俗,直到亨利八世在 1541 年将其禁止。玛丽时期得到短暂恢复,但在伊丽莎白执政后,这种教会活动再次消失。

宗教改革确实对都铎王朝的节日活动有一定的约束和限制,但不能就此认为宗教改革将节日中的宗教仪式全部摧毁。一方面,仪式庆典不只随着君主权利的更迭而变化。只要维持好秩序,伊丽莎白的枢密院也不会反对像莫里斯舞蹈这样的传统消遣方式。

另一方面,即使是在宗教改革的时期,新的节日活动仍在出现。如为庆祝伊丽莎白于11月17日登上王位而举行的加冕日活动。这一天原本是庆祝圣休日的盛宴,所以偏爱古老节日的人也可以在这一天自由地庆祝。

16 世纪宗教节日的激烈变化,恰恰反映了当时社会所发生的巨大变化,生动地展示了宗教改革带来的变化是如何影响英格兰民众的日常生活,这种变化也显示了16世纪君主权力之大,能够如此全面地、彻底地改变都铎时期的仪式和节日。

结 语

一种在社会上流行的思想不是轻易就能抹除的,更何况是像基督教文化这种在欧洲大陆植根了数百年之久的思想。宗教改革虽然对英格兰民众的休闲活动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影响,但是植根已久的基督教思想却仍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历史文献:

《欧洲近代早期的大众文化》

《在传统与变革之间——英国文化模式溯源》

《近代英国民众休闲生活转型》

《维纳斯与阿都尼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