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办大事要有远见卓识,成功在于厚积薄发

2020-08-26 20:34:08 作者: 曾国藩:办大

曾国藩的一生无疑是成功的,从出生于一个小山村的农村娃,到权倾一世的高官,并成为挽救清王朝命运的一代名臣,他的成功是无人能比的。但他的成功,并非偶然,而是他多年来不懈努力的结果。

曾国藩的成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是他经过长期的准备而厚积薄发的结果。

01 保存实力,侍机而动

在未起之前,曾国藩一直暗蓄力量,从而不轻易在人面前显示自己的真实实力。他委曲求全,不惜暂屈人下,时刻准备伺机而动。

为了能使自己平稳地走向成功,且不被他人算计,曾国藩非常注意保存实力。为了能赢得上级信任,他宁愿把自己的功劳让给别人;在众人之间周旋,即使危急时刻也尽量不树立敌人。正是因为这样,他得到了众人的拥护,走向位高权重也就不足为奇了。

曾国藩畏天但不怕天,畏死但不怕死。他怕的是他人的嫌疑、闲言和怨谤。他和曾国荃同领一个军队,这是一种很特殊的关系,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所以曾国藩尤其谨慎。在官位显赫之时,他依旧保持着一贯的谨慎、有所保留的行事风格。

02 提前筹划,讲究谋略

曾国藩经常强调:凡要干大事,以远识为主,才能为辅;凡要成就大事业,人的谋略占一半,天意占另外一半。

随后他以参加科举考试为例,对此观点进行了详细说明。

比如进考场应试,文章写得有理法、有才气,诗词写作平仄不错格式也正确,这些是人的智慧能决定的。而主管考试的官员怎样录取,得到功名的时间的早晚,这些全都是上天的意志所决定的。

如果担心上天靠不住,便求神拜佛,行贿赂请人代考;如果担心人的智慧不足,便另想方法,或者做板绫衣来夹带,或者把高丽参蒸完了用它来磨墨,这些都是那些没有头脑的人的所作所为。

因此,做任何事情都必须做到提前筹划,要讲究谋略,尽自己最大努力去完成,至于能否成功,就看天意了。

03 听从劝诫,虚心接受

曾国藩经常写信给弟弟们,告诉他们做人的道理,做事的规则。对于他们的一些错误做法,也会及时指出来,并提出自己的改进建议。

对于曾国藩的劝诫,弟弟们并不买账,特别是曾国荃更是如此,这让曾国藩很是苦恼。“弟对于我的劝诫之信,每次都是不肯虚心体验,动不动就争辩,这种做法是最不可取的。”

曾国藩认为,他们兄弟处在这么高的地位,万人瞩目。但地位高了并不是一件好事,恐怕也会成为别人议论、批评和诽谤的对象。但凡认为自己正确而别人错误,从而骄傲自满的,都是这样。

君子不同于凡人的地方,只是在于虚心罢了。如果能够听进别人的意见,特别是不同的意见,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

他劝弟弟,不光他的话应该仔细琢磨,凡是外面听到的不顺耳的话,都要静下心来研究一番。逆耳之言随时随地都有,说肯定会攻克南京,就是顺耳之言;说南京可能不是你沅甫所能攻克的,就是逆耳之言。所以,古人以为高居上位而不骄傲是非常难做到的,但也是必须要学会和做到的。

04 劝导为主,用心良苦

曾国藩认为,凡是善于领兵的人,每天都告诫将领,训练士兵。办理军营中的大小事,教训士兵,要以劝导为主,不适宜以命令口吻来训谕大家。

战争中遇到小挫折,就要对将领责备劝诫,甚至杀掉,或者边哭边训,整天唠叨不已。这些正是为了爱惜部下、保护本营的门面和名声。

不善于领兵的人,不责备本营的将士,而是嫉妒别的军队比自己优秀,不想让自己的部下自强,只是恭维上司、应酬朋友来求得名誉,这种做法是错误的。

曾国藩对两位弟弟唠叨不已,就好像是对将领的责备和告诫,边哭边训,可见他的良苦用心。

曾国葆说:“出色的人,绝不是有心就能做得出来的。”曾国藩认为这句话是至理名言,不可更改。

在曾国藩看来,名位的大小,都是由于天命决定的,而不由人来决定。但父兄的教育家庭,将帅的训导士兵,不管能否成功,都要努力去做,这样才会有所收获,才能最终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