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堡之变:这场剧变成为明代历史转折,只因英宗听信宦官?

2020-08-26 20:33:05 作者: 土木堡之变:

引言

宋代历史上最为屈辱的事件,就是岳飞在诗中提到的靖康之耻,宋徽宗、宋钦宗被敌人俘虏,北宋历史就此灭亡。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到了明代,发生了一件相同的事情,因为没有灭国,被后人所忽略,这就是土木堡之变。

山雨欲来风满楼

不只是宋朝,到了明代同样面临着外部的边患。蒙古人建立的元朝覆灭之后,蒙古人败退之后,一分为三,形成了鞑靼、瓦剌、兀良哈三个部落。而在这三个部落中,瓦剌的实力最为强劲。

瓦剌部落中的也先即位之后,更加张狂,经常向明朝发动侵扰,这就为明朝的局势增加了许多不安定的因素。明朝建立之后,双方经常进行朝贡贸易,但是瓦剌人不知满足,1488年还虚报使臣的人数,意欲多领明朝政府的赏赐,被明政府抓住,双方的小船就翻了。

而这时的明王朝势头也正盛,明英宗即位。1499年,瓦剌人兵分四路,在7月份来势汹汹。明朝政府派身在大同的将领吴浩率军出征,但是失败了,将领也在战争中身亡。这月中旬,朝廷又让大同军队中派出了四位将领,兵分四路到达阳和与瓦剌交战,这场阳和之战依然以惨败告终。

这时的朱祁镇认识到,瓦剌的实力远远没有自己想象的这么简单,这时的贴身太监王振就劝告他亲自出征。虽然历代皇帝都有亲自出征的先例,这对于鼓舞士气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但是朱祁镇并不具备亲征的条件,他并不像先祖朱元璋一样有足够的军事才华,自幼登记的朱祁镇在深宫中成长,根本没有任何的军事才华。

英宗亲征

明英宗要亲征的事情传出之后,满朝震撼,文武百官极力制止,其中以王直最为激烈。但还是挡不住朱祁镇亲征的行动,在没有充足的准备下就出发了,明朝声称率领了50多万人,具体人数到底有多少,还值得细细推敲。

大军于七月份出发,公元1450年的八月份,英宗朱祁镇率军到达了土木堡。这月13日,瓦剌大军追来,朱祁镇派将领抗击,全军覆没。

14日,明朝大军在土木堡驻扎,而王振因为自己的自己的辎重车还没有到位不想进城。就因为没有进城,明军没有水源,将士的战斗力大为减弱。过来两天后,敌方鞑靼派人来投降,实际上是诈降,想要双方以议和的方式来解决。而朱祁镇也盲目的相信了。

就在王振带着军队转移到有水源的地带时,瓦剌大军早已准备充分。而明朝军队在这时居然反应不过来,几十万大军基本上都四散逃亡,没有几个人与瓦剌军正面抵抗,明军伤亡惨重,占人数的一半,20多万的骡马都被敌军带走,朱祁镇本人也被掳走。

土木堡之变到底怎么酿成的呢?这与明英宗朱祁镇与宦官王振两人脱不了干系,明军准备太过仓促,而瓦剌早已磨拳擦掌,也先军队中大量的牛羊可以撑到半年以后,而明军连基本的水源都无法供给,一直留在大同,只能是全军覆没。

何以战败?

明朝大军原本是要继续向北,然而军中收到消息称敌军在前面埋伏好,朱祁镇只得率军折返,可没想到,敌军等的地方不是北面,就是在他们折返的途中,就这样被瓦剌吊打了。

将兵权交给了没有任何军事能力的王振,军权旁落,这是导致土木堡之变的主要原因。

但除此之外,与明朝军事实力的衰弱也脱不了干系。明太祖建立明朝初始,在北方设置了九边,建立了严密的边防体制,还派自己的儿子在此处驻扎。

到了明成祖朱棣即位后,为了与蒙古地区进行交往,只能是放弃了原本的一些边镇,这就使得原本的军事布局受到了挑战,只是靠宣府、大同这两个地方来阻止蒙古骑兵南下是很难的。

英宗被俘之后,消息传到京师,朝野一片震动。不少官员认为明朝的末日要来了。不少官员认为明朝应该像宋朝一样迁都,好在于谦站出来稳住了形势,下令说再敢提出南迁的一路斩首。

在国家无主的情况下,拥立新皇帝上位,这才使得明朝一样重蹈覆辙。英宗到了瓦剌之后,继续没心没肺的活着,最后敌军又将朱祁镇送回了明朝。虽然皇帝换了,朱祁镇又二次当上了皇帝。

虽然说英宗想干番大事,但能力不够,结果把前几代积累的资本都败了,还连累后代。

参考文献

《明英宗实录》

《土木之变若干问题探析》

《明史纪事本末》

《明史》

作者

锦年,自由撰稿人,历史学爱好者,致力于研究历史。期望用历史垂训鉴戒,塑造集体记忆,鉴往知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