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千千万,为何选这首作《唐诗三百首》开篇第一,原来有深意

2020-10-10 18:29:08 作者: 唐诗千千万,

唐朝是诗歌的国度,诗人大咖不胜枚举,知名的诗词歌赋也是灿若星辰,时至今日我们都能吟咏几首。当然我们从小就要学习唐朝诗歌,其中《唐诗三百首》是我们最熟悉的一部诗集了,这部书籍从唐诗的海洋中筛选出77位诗人,311首诗词,为我们的诗词学习提供了很大帮助,使我们小时候“又爱又恨”的一本唐诗集。

当我们翻开《唐诗三百首》,其中第一首诗你还记得是哪一首吗?是李白的《静夜思》?还是杜甫的《春夜喜雨》?还是孟浩然的《春晓》呢?其实都不是,而是开元名相张九龄的《感遇十二首·其一》:

感遇十二首·其一

唐·张九龄

兰叶春葳蕤(wei rui),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这首诗乍一读起来,第一句便有两个生僻字,对小学生来说却是难度有点大,而且还是八句的五言诗。为何选择这一首作为开篇第一呢?解读一下这首诗你就懂了!

要读懂这首诗,必须先了解诗文背后的作者和其背景故事。说起这首诗 的作者张九龄,大家也不会陌生,但肯定不熟悉,一首耳熟能详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让人们听到了张九龄的名字,可张九龄是一位什么样的诗人呢?他和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相比有什么不同?有没有交集?为何选择他的诗为《唐诗三百首》开篇呢?

首先我回答第一个问题。张九龄,广东韶关人,是开元盛世最后一位贤明的宰相,要知道在唐朝,岭南之地可是蛮荒之地,能出一位诗人极其荣耀,而且张九龄不仅是一位诗人,还官至宰相,在唐朝的历史上留下了极其绚丽的一笔。他的贤明与风度曾被唐玄宗多次夸赞,如果当初唐玄宗能听张九龄劝告杀掉安禄山,盛唐的神话和梦境或许不会那么早被打破。唐玄宗在安史之乱中逃亡四川后,也曾对着明月流泪痛哭,悔恨当初没能听张九龄的话,把张九龄从宰相之位贬到荆州。

所以说张九龄除了诗人的身份,出色而贤明的政治家身份也是他的标签。他为官期间对自己的衣食住行和日常举止要求非常高,不管是在朝堂之上还是生活之中,张九龄举止优雅,风度翩翩,有才华、有地位,还注意形象,着实是一位实力派“男神”。他在宰相任上,事事考虑周全,为唐玄宗提了不少建议,甚至与唐玄宗下棋的时候都不忘记提醒玄宗处理政务。只可惜随着唐玄宗慢慢变老,越发被盛唐之景冲昏了头脑,变得自大昏庸起来,不喜欢听张九龄的忠言逆耳,却蒙蔽在了奸臣李林甫的马屁之中,将张九龄驱逐出长安,不久安史之乱爆发,盛唐的神话破灭。

再来回答第二个问题:张九龄其实和王维、杜甫、孟浩然、王昌龄都有交集,除了诗词唱和以外,他是杜甫、王维、孟浩然心中的榜样和楷模。杜甫、孟浩然、王维都曾多次给张九龄献诗,其中王维就因为张九龄的举荐才得以在朝中被重用,而孟浩然也是因为张九龄才圆了他一辈子的“当官梦”,至于杜甫,虽然多次给张九龄写诗,可遗憾的是张九龄并没来得及举荐杜甫,便已离世。

所以张九龄是盛唐诗人的榜样和前辈,也是开元时期的文坛盟主,牢牢坐稳文坛第一把交椅,提携了不少后辈,为以李白、杜甫、王维等为代表的盛唐诗歌盛景奠定了基础。

第三个问题,至于为何选这首诗为开篇,则要从张九龄的诗歌风格说起。张九龄的诗词读起来像一杯美酒,入喉清冽;也像一缕清风入怀,让人蕴藉舒缓;还如一轮明月,有广阔的意境,也有淡淡清辉的隽永。他一生中虽然官至宰相,但仕途也是坎坷崎岖,但他的诗词里,我们读不到对当下任何的抱怨,而是充满着哲理和内心清正的独白,思念亲友时他写下“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仕途窘境时他写下“乘槎自有适,非欲破长风”,思念故乡时他写下“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被奸臣李林甫排挤时他写下“无心与物竞,鹰隼莫相猜”,在张九龄的诗词作品中,有的是宽广的胸襟、贞洁的初心和不忘故乡和亲友的赤子之心,所以读张九龄的诗,是修心养性最好的方式,进入他的诗词山水中,便如沐清风明月,顿觉通透。

具体到这首《感遇十二首·其一》,是张九龄被排挤出长安,在荆州担任长史时所写。这首诗第一二句以春兰和秋桂两大君子之花作比,表现出欣欣向荣的生机和清雅高洁。转而第五六句则以春兰、秋桂虽然生机无限高雅无比,但并不求世人知晓,只要与清风为伴相悦就已然知足,无需与其他相竞比。草木自由自己高洁的本心,何求美人攀折呢?

这不正是张九龄高雅品格的写照吗?他的满腹才华又有宽广的胸襟,无心与李林甫(历史奸臣之一)之辈作斗争,只求过往不悔,当下不乱,未来不迷。所以这首诗是张九龄诗词隽永雅正的代表作,也是张九龄贞洁高雅从容大度品格的反映。

选择这首诗开篇,我们不仅要读诗词的语言之美,还要体悟诗词作者的高雅品格。李白的浪漫难免以自我为中心,杜甫的沉郁又显得压抑,而王维的闲适则有独善其身之嫌,孟浩然几乎终身未仕,他的诗自然无家国之忧。所以读张九龄吧!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