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庆的皇后,为何要立别人的儿子为皇帝,她自己儿子结局如何

2020-10-13 08:13:06 作者: 嘉庆的皇后,

嘉庆二十五年,61岁的嘉庆皇帝驾崩于承德避暑山庄。

由于事发突然,嘉庆皇帝并未来得及安排后事,也没有留下遗诏。

好在清王朝自雍正皇帝起,为了不再让“九子夺嫡”这样的事情上演,他建立了秘密立储的机制,也就是把作为储君的皇子的名字写在传位密诏上,然后一份放在乾清宫的正大光明匾后,另一份则放在皇帝的身边。

所以,立谁为新君,只要找到传位密诏就一目了然了。

可是,让随驾的王公大臣们意外的是,遍寻嘉庆皇帝的私人物品,却始终没有找到本该放在他身边的那份传位密诏。

于是,大臣们赶紧派信使赶回京城,奏报皇后钮祜禄氏及在京的王公大臣们,将放置在正大光明匾后的传位密诏取出,好赶快公布新君名册。

然而,让人吃惊的是,不论是正大光明匾后,还是皇帝的居住的养心殿,甚至就连圆明园里,也都没能找到传位密诏。

事情到了这一步,王公贵族和文武大臣们都着了慌。毕竟国不可一日无君,再说了关于嘉庆皇帝的丧葬礼仪,及新皇帝登基大典等,都需要新继位的皇帝来主持。

就在大家大眼瞪小眼,急得直挠头的时候。

孝和皇后下了一道懿旨,表示嘉庆帝生前便属意于皇次子绵宁,因此绵宁当立即继承大统,以顺天下臣民之望。

有了孝和皇后的懿旨,绵宁顺利地登上了帝位,是为道光皇帝。

其实,孝和皇后并不是没有儿子,她先后为嘉庆皇帝生育了皇三子绵恺和皇四子绵忻,且都已成年。

其中,绵忻尤其得嘉庆皇帝宠爱,甚至嘉庆皇帝一度想更改储君,将已经写在传位密诏上的绵宁的名字换成绵忻。

那么,孝和皇后为何不立自己的儿子绵忻为皇帝,却要把机会让给别人的儿子呢?

说起来,绵宁是嘉庆皇帝的原配皇后孝淑睿皇后喜塔腊氏所生,尽管在排序上是皇次子,不过他却是孝淑睿皇后和嘉庆皇帝的嫡长子。

不幸的是,喜塔腊氏在被封为皇后不久便因病去世了,于是遵乾隆皇帝的敕谕,嘉庆皇帝把才生下皇三子绵恺的贵妃钮祜禄氏诏立为了皇后。

接替了喜塔腊氏的皇后之位的同时,钮祜禄氏也承担起抚育绵宁的重任来。

好在钮祜禄氏一向待绵宁视如己出,对他疼爱有加。

绵宁也对这个继母很有感情,颇为孝顺,同时与绵恺和绵忻也是兄弟相亲。

早在嘉庆四年,绵宁由于年长又是嫡长子,就被嘉庆皇帝密立为储君。

不过到嘉庆二十四年的时候,嘉庆皇帝却有了改立储君的想法。

原来,绵宁不仅生得容貌委顿,而且他在文武方面皆平庸不堪,用嘉庆皇帝的话说,就是“望之不似人君”。

而皇四子绵忻却生得聪慧颖悟,为人处事更是精明练达,不论学识还是骑射也远在绵宁之上。

再加上嘉庆皇帝和孝和皇后夫妻感情颇为牢固,而绵忻又是孝和皇后所生,所以爱屋及乌,他就动了想立绵忻为储君的想法。

不过呢,嘉庆皇帝还有一丝犹豫,因为绵宁是乾隆皇帝颇为属意的皇孙,早在绵宁十岁的时候,便在随乾隆皇帝狩猎时,得到了黄马褂和花翎,这样的赏赐在年少的皇子中,是十分罕见的。

此外在嘉庆十八年的时候,天理教恶徒勾结太监打进了紫禁城,也是正在上书房读书的绵宁用鸟枪击毙了2名恶徒,并指挥侍卫抓捕了剩下的恶徒。

事态平息后,立有大功的绵宁名声大振,嘉庆皇帝也称赞他“文武兼备”,并把他封为和硕智亲王。

嘉庆皇帝想到这些就有些犹疑不决。

孝和皇后得知后,并不因为嘉庆皇帝有立绵忻为储君的想法而高兴,她反而劝说嘉庆皇帝,不要为改立储君一事,闹得皇子不和。

不过,孝和皇后的反对并没有改变嘉庆皇帝的想法,毕竟立储君是国本大事,再加上他自恃“身体丰腴,精神强固”,所以也就没有急于一时。

谁知人算不如天算。就在嘉庆二十五年,吃嘛嘛香,身体倍棒的嘉庆皇帝居然暴毙了。

由于传位密诏迟迟没找到,但新君继位已经刻不容缓,所以孝和皇后下的那道让绵宁继位的懿旨就显得尤为关键了。

其实,孝和皇后之所以这样做,也充分显示了她在政治上的远见。

一方面,绵忻才年满15岁,而绵宁已经38岁了,论资格和威望,绵忻皆不如绵宁,所谓“国有长君,社稷之福”,立绵宁才是众望所归。

另外,绵忻是自己的亲儿子,立他为储君,会有私心偏袒之嫌,就算绵忻登上了帝位,也很难服众。

所以,孝和皇后干脆表明态度,支持绵宁继位。

当然,孝和皇后的大公无私让她不仅赢得了王亲贵族和前朝大臣们的敬佩,绵宁更是对她感激敬服,此后对她无比孝顺,她的晚年也因此过得颇为安康。

至于绵恺和绵忻,由于没有夺嫡的矛盾,绵宁待他们也十分照顾,给予他们很大的宠爱。不过绵恺和绵忻也没什么成就,只是当了一阵富贵王爷。而且他们的命也不长寿,一个只活了44岁,另一个也只活了24岁,两兄弟的寿命加起来都没有绵宁的长。

(参考史料:《清史稿》《清仁宗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