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史上,有哪些事件让人听起来背脊发冷?

2020-10-13 08:12:16 作者: 战争史上,有

个人首推明朝的萨尔浒战役,这是一场决定明朝生死存亡的战争,而让人心寒的是,决定这场战争胜败的关键,却不是军队本身,而是明朝内部无休止、无羞耻的党争决定了战争的失败,导致明朝末期最能征善战的军队灭亡,更是导致后期明朝国内竟无一支军队愿意与清军死战,因为都怕被朝廷的大佬们出卖,对于泱泱大国来说,无疑更讽刺、更让心寒。

萨尔浒战役发生于1619年,当时的明朝虽然已经在走下坡路了,但是,对于清军来说,仍然是一个大国,当时的清军的规模并不大,而且努尔哈赤当时对明廷仍然有些敬畏之心,实力不可小觑,明朝在本次战争中不论是军备、士兵还是军资都投入了不小,但是,结果却落了个惨败的结局。

参战兵力对比:

明朝兵力方面:

宣府、大同、山西三镇发精骑约三万;

延绥镇、宁夏镇、甘肃镇、固原镇四处,发兵共约两万五千人;

四川、广东、山东、陕西、北直隶、南直隶,发兵共约两万人;

浙江发善战浙军步兵四千;

永顺、保靖、石州各处土司兵,河东西土兵,数量各二三千不等,共约七千人;

明军总数约八万六千人。与盟友海西女真叶赫部军一万人,朝鲜军一万三千人,总计十一万多人,号称四十七万。

清军(后金)兵力方面:

女真人分编在八旗中,每旗可出兵七千五百人,共有兵力6万余人,其中主要为重步兵。

就是兵力对比如此悬殊的情况,明军全军覆没,实属可叹。

萨尔浒战役示意图

明军主帅杨镐,此前被提拔为右佥都御史,经略朝鲜军务,在朝鲜抗日,没起到什么作用,还与朝鲜当地军民不和,在攻击日军时,本有机会一举歼灭日寇的,但为了帮好友李如梅(另一领军将领,还没到达朝鲜)获得战功,竟然下令撤兵,导致错失了消灭日军的最好战机,让日军等到了援军,而杨镐也迎来了蔚山的大溃败致使明军死亡2万余人,但是杨镐却谎报军情,说只死了一百多人,万历帝对此十分恼火,差点将杨镐杀了,还是首辅赵志皋全力解救,才罢免了事。

既然杨镐之前能力及人品那么劣质,那为什么萨尔浒战役主帅是他?理由很简单,因为党争。明面上的理由更搞笑,是因为杨镐资历高,什么是资历高?其实就是说他年纪大,人望高。而实际原因却是,当时明朝内部党争已经到了水深火热之中,而其中最突出的党争就是首辅与吏部(大名鼎鼎的东林党人控制)的矛盾。赵志皋任首辅,年岁七十多,年老了,性格柔和而懦弱,被朝廷士人所轻视,责骂之声四起。他开始担任首辅时,正值西华门受灾,御史赵文炳抨击他,吏部郎顾宪成等人以全体辞职来驱逐赵志皋,实际目的是要激起皇帝的恼怒。此后给事中张涛、杨洵,御史冀礼、况上进,南京评事龙起雷相继发表诋毁之意。而巡按御史吴崇礼弹劾他的儿子两淮的副运使赵凤威,赵凤威被停止俸禄。不久,工部郎中岳元声极力陈述应该将赵志皋驱逐。给事中刘道亨进行诋毁最为积极。赵志皋很愤怒,称:“同是内阁大臣,往日有权有势,则争相趋附他以图晋升官职。现在权势削弱分散,就争相攻击他以图声名。”故首辅一党需要有来自军中的势力支撑,所以共同推出杨镐作为主帅,消灭后金军队,毕竟当时的后金在这些明朝大佬们看来是一股“流匪”。

而当明军发动萨尔浒战役前,又是由于党争,那些不希望杨嵩打赢导致首辅一派得势的势力又开始捅刀子,接口朝廷财政紧张,无力长期供养辽东集结明军作战部队为由,大力攻击首辅和主帅杨嵩,要求尽快出兵歼灭后金军队,导致明中央朝廷不顾战场实际,一再催促杨镐发起进攻。而在军队中,不是边军将领对朝廷已经不抱希望,加上后金细作的渗透,致使明军中并无秘密可言,所有军情都可被打探到。杨嵩在压力之下,在不成熟的条件下出兵还分兵四路,也没有准备预备队来防止突发状况,甚至没有留一只骑兵精锐,开战前没有等步兵精锐川浙军团,战斗中各路军队没有统一的指挥,基本上各路明军都是自己打自己的,最终导致被努尔哈赤抓住机会,采取"凭你几路来,我只一路去"的集中兵力、逐路击破的作战方针取得大胜,一举奠定后金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