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事情还牵扯到了朋党之争,仁宗心里明白各自的心思。但还是要将主张改革之流,悉数贬黜。正如郭德纲所说“冤枉你的人,比你自己还知道你多冤”。最终,范仲淹、韩琦和富弼之流悉数被排挤出决策层。
1. 体制不改,终究难行
仁宗虽然非常仁慈,但终究不能改变他是一个帝王的本质。他所做的,就是保全自家的利益。“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他是为了自己家国的利益而实行的新政。但集权制度不改,终究不会彻底的铲除弊政。
正如纪昀所言“自古清官凤毛麟角,贪官多如黄河之沙”。如果没有完整的监管体制,贪腐和不作为是永远无法遏制的。而且天下并非君王自己的天下,他还要指望着各级的官员能够效忠于自己。
其实,在古代为官的能力不重要,重要的还是有一颗忠心。否则,明朝就不会不遗余力的推行八股取士。宋朝也是如此,仁宗不愿意看到自己的新政得罪那么多朝臣。也不愿意看见,大家为了自己的观点,拼个你死我活。
这种明争暗斗,带来的危害要远远大过冗官的弊端。仁宗害怕朝中无人可用,也害怕自己背负上千古骂名。故而选择自己停止这项改革,将范仲淹等人悉数贬黜。虽然这并非仁宗所愿,但是却不得不实行。
2. 祖宗家法,沉重枷锁
“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烛影斧声过后,宋太宗成功上位。而仁宗,就是他的直系子孙。冗官这个问题的根源,出在了宋太祖之手。虽然不是其直系后裔,但毕竟是从他的手中继承过来的江山。对于他的决定,也必须全部服从。
《清平乐》中,仁宗在改革之时,先行祭拜祖先,因为这毕竟是祖宗家法。仁宗非常害怕,自己的决定会招致先人的不满。因此,也是下了很大决心的。在实行新政的时候,他处处小心,如履薄冰。
如若违反了赵匡胤的决定,必然会使其蒙羞。而且,这无异于在打太祖的脸。赵祯看到改革如此繁琐之事,便萌生了退意。其实,也不能说赵匡胤的决定做的不对而是他已经不适应仁宗朝时情况的发展。
不能总是用以前的眼光,看待现下的事物。毕竟,此一时,彼一时。社会是不断变化的,尽管重文抑武的初衷对于赵家王朝而言是好的,但是这种情况愈演愈烈。直接导致了地方朝政的荒废以及大批量财政的输出。
就等于朝廷用百姓的钱,来养活这一堆不愿意为他们做事的闲人。而这一切仅仅就是为了那个所谓的祖宗家法以及重文抑武的国策。最重要的还是仁宗自己没有敢于改革的决心,所以仅仅实行了一年半,就彻底荒废了。
结语:
庆历新政的初衷是好的,但是受到了连皇帝都害怕的阻挠。他亲自任用之人,又被他亲自贬黜。毕竟,这件事情不论对错,都需要找一些背锅的来。他也知道范仲淹等人的忠心,但面对各路官员的反对,也只好妥协作罢。
参考文献:
《宋史》
电视剧《清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