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明清时期:官服的出现就是等级的划分

2020-10-13 18:30:05 作者: 唐宋明清时期

三、身穿朝服,头戴乌纱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官服作为衣服的一部分,自然就是为了满足政治上的需要。

因为是身份的象征,自然十分重视官服的制度,产生了能够满足封建社会需要的服装,官服的产生,以示等级和权威。

等级不同乌纱帽上的珠子也不同

宋代的官服上并没有那么多繁琐的样式,更加注重的则是配饰,且不同级别的官员不仅颜色不一样,更加体现身份的则是通过官帽来区分的。

在宋朝官帽两边都会伸出长翅,长翅的长度可以达到一尺多长。宋朝的官帽上一圈分为不同配饰,通过官帽上的配饰就能辨别出等级,所有的官员还必须佩戴幞头,也就是所谓的乌纱帽。

到了清朝最能体现等级的不是官服,而是官帽,人们通过官帽的不同来辨别一个官员的等级,不论君臣,军卒、差役都要按照规定戴一顶纬帽。

清朝的制度也非常的人性化,考虑到季节的问题,夏天戴凉帽,冬天戴暖帽,帽顶有"顶戴",后面则是孔雀翎,等级不同官帽也各有差异。

一品上面戴的是红宝石、而九品戴的则是镂花金顶戴,按照价值从上往下逐渐递减,也是官员等级和权利的递减。

从官帽上的材料就能看的出来,都是从上到下价值不断递减,等级越高的人头顶上佩戴的价值就越高,所以在清朝官帽的价值要比官服的价值更大。

官帽上的孔雀翎又被称作花翎,高端的花翎有眼,分别为一眼、二眼和三眼,其中三眼是最尊贵的,只有亲王或者对国家有重大贡献的人才能拥有的.

官帽对官员来说更是相当重要,能否保住自己的"乌纱帽",全靠官帽来进行体现,很多人一生也都在为了官帽来努力奋斗着。

不同等级配饰也不同

在唐宋明清时期,特别是在唐朝,为了奖励大臣们作出的贡献,对于服装上具有更细的规定。

在《新唐书》中规定,三品以上穿紫袍,带束金玉带,十三銙、四品袍深绯、金带十一銙,五品袍浅绯,金带十一銙以此类推,直到铜铁七銙,其中的銙就是其装饰作用的器具。

清代官服上的配饰最具有特点的就是"补子",补子主要在衣服的前胸和后背上,从补子的颜色和图案上就能分辨出一个官员的等级都多高。

而明朝的"补子"则是绣在袍服上,一眼望去,就能看的出来官员的身份地位,来表现古代封建社会上的上下尊卑,皇权第一的文化中,补子成为展现地位最好的方式。

结语

受历史因素的发展,官服也经历了皮、革、丝、麻到棉的一种转变,随着手工艺的发展,官服从一开始的简单逐渐发展到精致华美。

在唐宋明清时期,已经从官服上的团和花纹逐渐多样化,后来的官服已经可以从外表上的颜色、图案、花纹来判断一个人的官职大小和等级,更加方便了角色辨别。

参考文献

《周易》

《中国古代服饰发展史》

《新唐书》

文/文史旺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