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明清时期:官服的出现就是等级的划分

2020-10-13 18:30:05 作者: 唐宋明清时期

古代为了加强军权统治,不同阶层的人或者不同官职的职员,都穿着不同样式的衣服,来方便区分身份的大小。

虽然官服的出现就是为了方便辨别身份而出现的,但是到了唐宋明清时期,已经非常注重等级的划分,对于服装更是有严格的要求,是为了彰显官员与平民百姓的不同,也是加强权力的权威性。

一、青袍学士,皆有华贵

在古代的服装制度当中,官服的存在就是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等级制度的缩影,官员们因为等级和阶层不同,身上穿着的官服也会有很大的差异。

一般人一眼就能辨别出差别,按照等级要求,每位官员都必须穿着与自己官职相同的衣服,不能有逾越,一旦有违反就有可能面临杀身之祸。

1.不同等级不同色

唐朝的官府符合儒教中阴阳五行的说法,把青、赤、白、黑、黄当做"五方正色"即不同的方位分别代表不同的颜色:

黄色作为尊贵的象征,也只能由皇亲国戚才能使用,其他等级的官服,也用除黄色以外的颜色进行使用。

唐朝官员的品级是官员的等级制度,唐朝官员的品级依次从正、从、上、下分为九品三十六级、列如三品以上的官员都穿紫色袍。

五品以上的则是绯袍,五品官员则是浅绯袍、六品官员穿着的则是绿色官府,八品官员和九品官员分别穿着的是深青色和浅青色。

不同之间的颜色划分,都出自唐代的《武德令》,其中对服装颜色的规范做出了规定,唐朝人利用官服制度进行区分官职。

宋朝的官府则是三品及以上穿紫色袍服,五品以上的穿朱色,七品以上穿绿色,剩下的官职就与唐代相似,宋服的官府相比唐代而言,没有太多繁琐的颜色,而是采用三品一色的方式进行简化。

到了明代官职还是变成九品,一品到四品则是绯色,五品到七品则是青色,八品到九品是绿色,根据颜色的不同,就很容易分辨出官员们品级的大致范围。

到了清朝,一品则为纯红、二品为杂红、从历史官府颜色的发展来看,人们逐渐减少颜色带来的等级划分,但是却不能够知道他们是几级官员,为了更加精致的区分,就开始在官服的图案上进行区分。

2.等级不同,图案也会不同

在官服上用来区分等级的不单单只有颜色一个区分,唐朝在官服上的图案,也代表着不同等级,同时不同袍服的质地、花纹、图案都会有区别。

例如在唐朝七品以上的官员则绣有花纹绫、五品以上官服袍服的纹饰团则是、雕、鱼、鹰花草等图案,诸王绣有盘龙和鹿的纹样,宰相则是凤池、尚书绣的是雁、左右将领绣的则是麒麟。

图案和颜色一样,都是不能随意进行篡改的,只能绣有符合自己身份的图案。

宋朝则是穿着紫色袍服的要佩戴官衔必带"赐紫金鱼袋"的字样,高低职位来通过这个物件来进行区分。

在图案上花纹也发生了较大的改变,一二品的官服上是龙、三四五品上则是山水,五品一下则是花鸟。

虽然龙一般只有皇上的衣服上才能出现,但是因为颜色不同,宋朝的一二品上也可以出现龙。

到了清代官服上绣的则是各种鸟兽团,文官官服上绣鸟类,武官官服上绣兽类,根据官职的不同也会绣有不同的种类。

二、只重衣衫不重人

官服的出现,对于等级的区分有很好的帮助,单靠穿衣服就能展现出部分人的等级和权利,这也是中国古代人们的一大智慧。

自从创立了官服,不同等级的人就很容易区分开来,衣裳也是特权地位的一种体现,从而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官服。

配鱼皆是等级的象征

唐高祖曾经明确规定,大臣们只能穿常服,亲王到三品只能用绫罗绸缎进行之多,五品以上的则是用绫罗进行制作。

为了区分地位,官员随身还必须佩戴鱼袋,随身配鱼的目的就是作为与朝君相见的凭证,二则是来区分尊卑的。

章服制度在唐朝也发生了变化,一旦官员退休之后,朝廷就要将衣服进行受贿,到了后期,鱼袋和常服相关联,"著紫者金装,著绯者银装"。

玄宗时期,佩鱼开始的范围开始变大,之后章服制度开始严格考核,并且官员的具体状况区别对待,只有达到资格的人才能穿戴。

在唐代除了颜色和图案之外,还有腰间的配饰,根据上品到下品官的不同,腰带的颜色分别是玉、金、银、鍮石。

从简单的价值就能看出来顺序,越是昂贵的材料,佩戴在腰间,就证明这个人的官职越大,权利也就越大。

2."补子"更易区分等级

到了明代,官服开始变的更加精美,并且开始绣有大块的补丁,也被称为"补子",文官的补服以飞禽为主,武官的则是以走兽为主。

明朝灭亡,清朝建立,清朝的官府则采用的是,长袍马褂的形式,总体上延续了明朝补服的样式,纹绣飞禽、物绣猛兽。

跟明朝不符不同的是,清朝的补子相对较小,且多为黑、青、红为底,形成先后对比。根据"补子"的不同区分官员的等级。

公、候、驸马的图案都是麒麟和白泽根据品级的不同也都是根据明代的大致相似,没有什么变化。

只不过武官的官服上一二品绣的是狮子、三四品绣的是虎豹、五品则是熊、六品和七品则是绣彪、八品是犀牛、九品是海马。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