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亡罪过有七,崇祯独占三条,崇祯的办事风格使自己成了亡国之君

2020-10-14 01:02:22 作者: 明亡罪过有七

明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闯王李自成的大顺军一路北上,攻城略地。在攻占宣府之后,兵锋一度威胁京师,但明朝这边一直判断不准大顺军的动向,因此迟迟没有下诏勤王。结果当李自成军队攻到北京城下的时候,已经为时晚矣。当时内阁大臣曾为崇祯准备了五千护卫官兵,打算乘船从水路到南京,暂避锋芒。但崇祯被"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思想所禁锢,迟迟没有动身。等大顺军将北京城围的水泄不通的时候,崇祯皇帝朱由检即使想跑也跑不出去了。

当时北京的城防军,即所谓的禁军,其战斗能力可以说是不堪一击。北京城连十天都没守到,就被大顺军攻破了,崇祯皇帝朱由检也在城破之时写下"无面目见祖先于地下,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误伤百姓一人"后,便在煤山(今景山)自缢而死,明朝至此灭亡。

在明朝灭亡后,崇祯作为亡国之君,却没有受到太多的批判。当时人们都认为大明气数已尽,其罪不在崇祯。甚至清朝在追谥崇祯的时候,也将崇祯的庙号定为"明思宗",由此可见崇祯还是很得民心的。另外在崇祯帝朱由检在位的十七年间,明朝先后遭遇了大荒,大旱,瘟疫和蝗灾。所以人们认为明亡之罪不在崇祯。

但实际上崇祯也是贤明之君,他执政的某些手段,最终使得明朝走向了覆灭。

崇祯的罪过一:迅速铲除魏忠贤

魏忠贤是明熹宗天启皇帝朱由校最器重的人,在天启年间,魏忠贤大权独揽,朝野内阉党四布。后来,明熹宗病危。在弥留之际,对崇祯皇帝朱由检说道"忠贤恪谨忠贞,可计大事"。这并非是朱由校对魏忠贤的保护,而是魏忠贤其人能堪其用。

诚然,魏忠贤是一个狠心的人,他为了铲除异己,曾残忍歹毒的迫害了东林党,同时广结党羽,成为了朝中势力最大的人。但魏忠贤在处理大事方面,一场的果断和坚决,尤其是在维护大局,赏罚分明,和知人善任等关键问题上。

在天启年间,辽东局势进一步恶化,而朝廷的掌舵人魏忠贤不计前嫌的人用了熊廷弼。甚至违心的推荐了政敌孙承宗,但正是这些人,守住了山海关防线。因此在这段时间,国内政治形势良好,辽东局势也比较平稳,甚至在孙承宗"辽人守辽土"的策略下,明朝还拿回了一些关外的失地。

在崇祯皇帝登基后,政局突然开始恶化,国内灾荒四起,民不聊生。于是一些农民开始作乱造反。而关外的满清八旗也开始蠢蠢欲动,在这种局面下,明朝最需要的就是一个有威望的人,让这个人来稳定证据,发号施令,而这个人毫无疑问就是魏忠贤。

但崇祯皇帝为了转移国内矛盾,开始大肆屠戮阉党,当时一些迫于形势投靠阉党的大臣也遭到了崇祯的清算。在魏忠贤身死,阉党倒台之后。朝廷百官群龙无首,直接开始内斗。这几帮人斗来斗去也没能解决问题,反倒当误了时机。

在明亡的前五天,崇祯的贴身太监曹正淳曾对崇祯说道:"忠贤若在,时事必不至此",崇祯帝才幡然醒悟。崇祯的罪过二:随意裁撤驿站

在崇祯执政初期,辽东的局势又开始恶化起来。而且当时士兵们的饷银已经拖欠了很久,士兵们都没有斗志去杀敌。毕竟当兵是刀口上舔血的活计,稍不留神,就可能命丧黄泉,但是这么危险的活计,朝廷居然拖欠工资?所以士兵们都出工不出力。

另外,士兵们的手里面都有武器,一旦有人因不满而带头造反,那么这就是一支威胁颇大的武装力量。

当时崇祯皇帝也陷入了巨大的矛盾之中,所谓一文钱难倒英雄汉,崇祯帝朱由检不是不想给辽东的官兵们发钱,而是户部库存连年不足,根本就不能支撑这庞大的军费。于是,当时有大臣给崇祯帝支了一招:裁撤国家驿站,崇祯帝一听,觉得这是个好主意,于是便实施了。

但崇祯帝的眼光不够长远,他看到了短期的利益(省钱),但他忽略了一个最大的问题,全国那么些驿站,如果裁撤了,那么这些驿卒就是不安定因素,他们随时都有可能发生叛乱。事实上,这些驿卒在失去工作,而土地又连年欠收的情况下,真的走上了反抗的道路。在这些驿卒中,有一个人叫李自成。

后来李自成和张献忠等人被明朝的军队频繁击败,被迫躲进深山。但短短数月之后,就又能拉起一支数万人的队伍,这和明朝裁撤了太多机构有一定的关系。崇祯的罪状三:对人不信任

纵观历史上的明君,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在封建时期,帝王只有大胆的放权给臣子,才能让臣子挽救危局。但崇祯的疑心很重,他从不肯轻易的放权。在崇祯在位的十七年,一共换了数十个内阁首辅,六部尚书也换了很多个。

这直接导致大臣们人心惶惶,另外新上任的内阁首辅往往还没有建立自己的秩序,就已经被换下去了,这就是明朝吏治混乱的体现。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