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神剧”日军动不动就拼刺刀,这是历史上日军的惯用战术吗

2020-10-14 00:00:36 作者: “抗日神剧”

前些年,各种“抗日神剧”几乎霸占了国人的电视屏幕,也让不少人对日军产生了一些“记忆深刻”的固有印象。比如成群的鬼子高呼“半载”(日语万岁之意)并端着上了刺刀的步枪,疯狂地冲入阵中与我军肉搏,就成了大家脑中日军的惯用战术。

那么,在真实的历史中,日军真的是将拼刺刀奉为圭臬吗?“抗日神剧”中的日军的打法,和真实的日军究竟有多大差距?

上图_ 二战日军

从步兵班组上看

与我们所熟知的“军、师、旅、团、营、连、排、班”军队建制所不同,二战时的日军依据自身国情军情,建立了一套相当特立独行的建制。日军最基本的建制单位为分队,大体上对应我军的班。每个分队13人,包括分队长1人、机枪兵4人(组长、射手和两名弹药手,装备轻机枪一挺)、步枪兵8人(每人一支单发步枪)。

而抗战初期的国军德械师(当时称为调整师,后为区分苏械、美械才有了德械师的叫法)的步兵班通常为11人或12人,配备10支步枪,1挺轻机枪。抗战后期,国军美械师的一个步兵班有12人,配备1支冲锋枪,1挺轻机枪,10支M1903春田式步枪。

上图_ 三八式步枪加装刺刀后,长度超过了日军士兵的身高

作为最基本的战术单元,中日两军在班组规模上差别不大。但日军比较高明的地方,在于其大正十一年式轻机枪(即著名的“歪把子”机枪)与步枪(即著名的“三八大盖”)使用的是相同的6.5毫米步枪弹,且轻机枪在供弹时也使用与步枪相同的五发弹夹。由此一来,等于说日军分队中任何人理论上都能为轻机枪供弹。

日军单兵通常携带120发子弹,弹药手更携带多个内装120发子弹的弹药箱,一个分队总携弹量可达2000发,远远超过国军步兵班中轻机枪的携弹量。日军之所以这么做,正是将轻机枪作为分队主要的火力输出,配合以步枪手的精确射击而克敌。至于拼刺刀,那无非是冲入敌阵后短兵相接的必然要求罢了。

上图_ 日军大正十一年式轻机枪,也就是俗称的歪把子机枪

掷弹筒:鬼子的最爱

日军分队之上的编制为小队,一般由一个7人小队部、3个分队和一个装备三支掷弹筒的8人掷弹筒分队构成,共54人,比我军的排略大。在小队一级的日本步兵常会用“掷弹筒”。这种武器在“抗日神剧”中露脸的机会不多,但它却是日军非常倚重的火力输出。

以日军最常见的89式掷弹筒为例,其口径50mm,最大射程700米,全炮重量仅4.7公斤,相当于一门超轻型迫击炮。这种武器解决了手榴弹与迫击炮之间的火力不足,日军通常用其对付敌人的轻重机枪和炮兵阵地。由于其重量非常轻,隐蔽性好,在熟练射手的操作下威胁很大。

上图_ 二战日本使用的89式掷弹筒

实战中日军一旦遭遇较为顽强的抵抗,并不是立即装上刺刀而后嗞哇乱叫地冲锋,而是停止进攻随地隐蔽,由掷弹筒分队来敲掉敌方火力点。淞沪会战中,国军第18军(注意,这可是“五大主力”之一的精锐部队)14师42旅的36挺重机枪被日军用掷弹筒打坏了32挺。国军重机枪手回忆,他们打一百发子弹就要赶紧转移阵地,否则鬼子的掷弹筒就会像长眼睛一样打过来。

一旦敌军抵抗减弱,日军立即以机枪进行压制,随即集中力量发起冲锋突破阵地。所以说抗战初期面对历经多年训练的日军甲种师团时,国军往往几个军也挡不住对方一个师团。

由此可见,日军特别喜欢拼刺刀,恐怕只是现代人的臆想。

上图_ 行军中的日军

实战中的日军:没炮你还打仗?

日军小队一级以上是中队,由19人的中队部和3个小队组成,编制181人,相当于我军的连,但人数上有较大增加。中队往上是大队,大致与我军的营平级,但规模上却大于营、小于团,可理解为与我军的独立团相当。

日军大队中的机枪中队共有重机枪12挺,步兵炮小队有2门70毫米92式步兵炮。重机枪和步兵炮可由大队集中使用,也可以分散配属到小队里加强一线火力。小队(排)一级便能得到直接炮火支援,这比很多国家的陆军都要超前。国军中除了少数德械师能够在连一级加强有迫击炮外,其余仍停留在步枪加机枪的初级阶段。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