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乾隆帝眼中,历史上合格的皇帝仅3人,爷爷和父亲都不在其中

2020-10-14 12:26:12 作者: 青年乾隆帝眼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人的一生,分为少年、中年和老年三个时间阶段,虽然人性复杂,但是少年必然与中老年人显然不同,他们既有意气,又很狂妄。这时候的他们能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展示出少年风采。就算是在封建社会一不小心就要杀头,王勃也能写出《滕王阁序》,青年乾隆也能写出《乐善堂全集》。

1711年,乾隆出生在北京,年幼时便被康熙看中,带到身边亲自教养。而年轻的他也展示出了自己的才华与政治能力,写出了《乐善堂全集》这本书,在书中他表明,中国历代皇帝中,只有三个君王才是合格的,那就是汉文帝、唐太宗和宋仁宗。

而他又比较了这三个人,认为汉文帝贤能却不懂得挑人,宋仁宗仁义却能力有限,只有唐太宗才算是合格君王的最佳人选。这就意味着,他并没有将自己的父亲和爷爷放在合格君王中,这又是为什么呢?

1721年,年仅10岁的乾隆见到了自己的祖父,在他的身边学习了各种知识与治国能力,他对康熙是极为尊重的,甚至因为不想让在位时间超过康熙而选择禅让退位,但这并不意味着他完全认同康熙的治国理念。而对于他的父亲雍正,他更是看不上了。1735年,乾隆登位,一上位的他就迫不及待大展身手,颠覆了雍正的一些举措。

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摒弃祥瑞之兆。作为皇帝的雍正非常喜欢道教和佛教,当时的大臣们也尊重了他的爱好,纷纷上书禀告各处的祥瑞之兆,以此来展示雍正即位的正确性,表明他对这个国家做出的贡献。据不完全统计,他在位期间,灵芝、麒麟、五星连珠等祥瑞之兆都出现了,雍正非常高兴,甚至嘉奖了一批大臣。

乾隆喜欢的是儒教,他一上位就告诉大臣们如果有祥瑞之兆,不必禀告。他认为祥瑞之兆的重要性还不如百姓的安宁与幸福,如果百姓生活艰苦,就算天天出现祥瑞之兆,那也根本没有用。

当然,他们俩截然不同的态度,主要与他们的上位方式有关,毕竟乾隆上位并没有多大的阻力,但是雍正是从九子夺嫡中脱颖而出的,他一路杀兄戮臣,手上沾满了血腥,自然害怕百姓不信任他,所以才需要这些祥瑞之兆来证明自己的正统地位。

除此之外,乾隆还不许宫中出现道士等人,他甚至说雍正沉迷于炼丹术只不过将他们视为小丑,而且他从来没有吃过丹药。这种欲盖弥彰的方式差不多就在明晃晃说雍正是因为吃丹药过度死的,从这一点可以看出他对这些术士的深恶痛绝。

他做的第三件事就是改变雍正执行的开垦政策。雍正以开荒数量来判断官员的政绩,从而导致了官员们撒谎,加重了百姓的负担。而乾隆一上位就要求官员们全面核实数据,同时免下了一些久远的赋税。

最后一件事就是对宗室的态度上,正如前文所言,雍正是自己杀出一条血路,因而为了防止兄弟们反扑,将他们全部都拘禁杀害了。而乾隆则对这些叔叔伯伯很仁慈,他甚至要求大臣们想办法,看看是不是要放出一些宗亲来。

从这几点可见,乾隆对父亲统治期间的措施不满已久,但不得不承认,雍正在位期间的确做了很多好事,不然到乾隆时很难出现康乾盛世的现象,因为乾隆光是查漏补缺就得花费相当多的心思了。

事实上,乾隆自己也并不算一个合格的君王,他宠幸和珅、铺张浪费的这些举动无异于给他的形象抹了几把灰。由此可见,乾隆是在少年时充满意气地指出先帝们的种种不足,而到了老年他可能更加随心所欲,这也许就是少年中年老年乾隆的改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