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恪擅进不擅退,且拥有极强的虚荣心。从《答费祎》中“向者,人言‘恪素怀刚愎,矜己陵人,非能化平邦内,敬守神器’,其真小儿之见也!恪闻君子不施其亲,不使大臣怨乎不以,故旧无大故,则不弃也;无求备于一人。丞相既亲近贵臣,当为百僚表仪。斗筲之人,何足闻也?”
在这一段文字当中,诸葛恪将他的巧言善辩能力发挥的淋漓尽致,以至于当事人费祎竟气得怒火攻心。也正是在他为人处世风格如此极端的背景下,我们可以看出他偏激的人格。
3、新城兵败
诸葛恪的父亲曾经评价他:“恪不大兴吾家,将大赤吾族也”。在讨伐山贼的战斗中,诸葛恪两战告捷,由此也让诸葛恪对自己有了不清醒的认识——盲目的认为自己极具武略。
公元253年3月,诸葛恪率领二十万大军兵败新城。在东吴社会矛盾严重的情况下,二十万的兵力已是上限,这场战争的失败使得东吴的局势雪上加霜。诸葛恪也为自己的恃才自傲付出了惨烈的代价。
在这场战争后期,诸葛恪率领的部队士气不振,衣食问题得不到解决,但虚荣心使得诸葛恪对此不管不顾,甚至想要孤注一掷。在得知诸葛恪此时进退维谷时,富春候以皇帝的名义宣旨让他回国。
回国后,诸葛恪竟以此为理由向皇上发难,皇上惧于他的威势敢怒而不敢言,这使得诸葛恪变本加厉,更加的目中无人。后来富春候孙峻设下计策,宴请诸葛恪,并在宴会上刺杀了他。一代天才,最终毁在了自己的恃才自傲之中。孙吴的内部斗争——孙吴政权灭亡的重要原因
陈寿在《三国志》中评价孙权“屈身忍辱,任才尚计,有勾践之奇英,人之杰矣。故能自擅江表,成鼎峙之业。然性多嫌忌,果于杀戮,暨臻末年,弥以滋甚。其后叶陵迟,遂至覆国,未必不由此也。”在吴国最初建立的时候,孙权是一个十分有魄力的领导人,后世有诸多诗歌赞颂他的事迹,辛弃疾脍炙人口的“生子当如孙仲谋”便是对孙权极高的认可。
在东吴巩固并逐步发展的时期,孙权爱才惜才,大力引进优秀人才,政治活力充沛,国家的各项改革取得良好的成效。但晚年时期的孙权性格逐渐变得乖张,开始疑神疑鬼,让人胆战心惊的吕壹事件便是对这一史实最好的见证。
晚年时期的孙权对待老臣老将也丝毫不手下留情。据《三国志·陆逊传》记载:“权累遣中使责让逊,逊忿恚致卒,时年六十三,家无馀财。” 孙权驾崩后,新皇帝没有足够的威慑力一统朝政,遂有诸葛恪之类肆无忌惮的滥用权力。朝廷内部矛盾愈演愈烈,整个国家不攻自破。
总结
孙吴的内部斗争是导致孙吴政权灭亡的重要原因。这对我们现在了解政治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作为三国时期存在时间最长的政权,东吴本有希望一统天下,建立大一统帝国,以至于三国时期著名谋士鲁肃也向孙权提过“可图天下”的建议。
但长期未能解决的士族风气隐患和政权内部矛盾的愈演愈烈压垮了这表面繁荣的庞大帝国。“人心齐,泰山移。”当人心不齐甚至互相敌对时,一个政权离消亡也就不远了。参考文献
1、《资治通鉴》
2、《三国志·诸葛恪传》
3、《答费祎》
4、《中国历史图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