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吴政权是三国时期存在时间最长的政权,地理位置优越,又有长江作为天然的战略屏障。自东汉末年以来,人口向江浙一带不断的迁移,使得这一地区人口数量增加,农业和工商业的发展推动了经济的繁荣。但是繁华一时,孙吴政权最终还是消亡,成为了历史。
很多人认为灭亡的原因是司马家族的力量一手遮天,并将原因完全归于司马家族,忽视了孙吴政权内部斗争对政权自身的损耗。实际上,自孙权死后,东吴局势愈发不稳定,阶级矛盾严重,这些矛头最终指向了孙吴政权的灭亡。天下三分群英并起 吴楚繁华制霸一方
三国时期的历史我们并不陌生,享誉中外的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便是描写这一历史时期的文学小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开篇语也是对这一时期政治局势的绝佳解释。在无数的政治势力角逐中,孙吴政权在江浙一带开始逐渐崛起。
1、东汉末年分三国,烽火连天不休
三国时期是承接东汉开启西晋的一段分裂特征明显的历史时期。家喻户晓的赤壁之战,后世有诸多的诗句传颂,奠定了三国鼎立的雏型。提到三国,我们便不得不从董卓乱政说起。董卓废除汉少帝、挟持汉献帝,以太师的身份掌控朝政,天下大乱。
当时政治势力虽多,但各有图谋,真正发兵讨伐董卓的只有孙坚和曹操的势力,并且这场战争最终以失败告终。为这一段历史画上句号的是司徒王允和吕布刺杀董卓成功,三国时代拉开了帷幕。
2、草创江东,吴国建立
据清代龚自珍《己亥杂诗》:“草创江东署羽陵,异书奇石小崚渡。”孙吴政权以江东地区为基业,对江东地区的占领是孙策建立吴国的基础。
曹操大败袁绍之后基本统一了北方,刘备光复汉室,在巴蜀之地建立蜀国,三国鼎立局势形成。孙权借助父亲孙坚、兄长孙策留下的政治基础在江东建立势力,最终建立吴国,并迁都至建业。孙吴政权指的正是孙氏领导的吴国政权。
3、繁华处危机四伏
天下由汉初大一统、分裂割据到三国鼎立,兼并战争从未停止,各种势力为争夺地盘挑起无数次的战争。即使是在三国鼎立时期,这种现象也依然广泛存在。
但是由于连年征战对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损耗,甚至于“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加之三个国家建立之初需要经济恢复和社会秩序的稳定,因此这一段时间是相对安定的。
自东汉末年以来,人口大量向江浙地区迁移,广大土地得到开发。在此之前,南方土地因为土质的原因难以耕种,种植业发展受到严重的限制。但北方人的迁入带来了先进的农业技术,这使得农耕在南方也有了高产量的可能。
江浙一带坐拥山川河流无数,自然资源也十分丰富,建材、矿物和食物数量充足,为人们提供了良好的生存条件。因此在三国鼎立、战争较少的时期,孙吴政权领导下的地区得以很快的恢复和发展。同时,人口的增长也带动商业的发展。纺织业、冶瓷业规模不断扩大,商业的发展为孙吴政权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东吴时期士族风气十分严重,人们对地位、阶层十分看重并且对此十分敏感。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国家初建立时的秩序稳定和经济恢复,但同时也为阶级矛盾激化埋下了隐患。随着时间的推延,以皇室为代表的侨郡势力与吴四姓为代表的江东世家矛盾愈演愈烈。小势力之间因阶级矛盾导致的腥风血雨数不胜数。
在三国鼎立时期,如何处理士族矛盾是三个国家都要面对的问题。曹操作为非士族成就一代帝王,但也正因士族而亡国。孙权吸取到世族力量只能消化利用而不能消除的经验,努力推行政权的本土化和世俗化,力图在同化政权的同时同化士族,从而使得自己的统治更加的稳固。
但政权的本土化也使得政权的性质发生了变化,这使得孙权对江东士族态度发生了极大的转变。晚年的孙权对一切疑神疑鬼,甚至对忠心耿耿的老臣、多年征战的老将也将信将疑,稍有不顺心便兴师问罪,甚至于直接贬黜。他淫威独专,滥用酷刑,最终导致上下言路不通,君臣离心离德,整个朝廷乌烟瘴气、难见天日,内部矛盾激化。诸葛恪:天才的通病——聪明反被聪明误
1、少年出名,急智“神童”
诸葛恪此人有小才但又恃才自傲,他常常以儒将之名自诩,但敢于自称儒者的他却没有夙兴夜寐、一心为民的儒家做派。幼年被称为神童的他因聪明的反应、机智的应答迅速走红。
据魏晋时期陈寿所著《诸葛恪传》:“恪父瑾面长似驴。孙权大会群臣,使人牵一驴入,长检其面,题曰诸葛子瑜。恪跪曰:‘乞请竺益两字。’因听与笔。恪绩其下曰:‘之驴。’举座欢笑,乃以驴赐恪。”
这段文字大意是诸葛恪的父亲因面长遭到了孙权的取笑,在大会上公然牵出一头驴,并在驴脸上贴写有“诸葛子瑜”的字条,而诸葛子瑜正是诸葛恪父亲的名字。
诸葛恪请求在字条上添两字,在“诸葛子瑜”以后加上了“之驴”。孙权大为惊叹,将驴送给了诸葛恪。由此可见诸葛恪有急智,这使他顺风顺水的执掌了东吴大权,也为悲剧的发生埋下了祸患。这种聪明翻译成现在的语言可以称之为“机灵”,但是否是真正的有才华只能留待日后的考量,耍小聪明并不能代表是真正的聪明。
2、恃才气傲,心比天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