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一生书写大明最后的慨然与苍凉——史载“传庭死,而明亡矣”

2020-10-17 13:23:59 作者: 用一生书写大

最近又刷了一遍电影《大明劫》,这部电影虽然票房不怎么样,但是我仍然认为它是一部经典的历史影片。作为该片的主要角色之一的孙传庭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尤其是他的一句话,实在的总结出明亡的根本原因。这句话是这样说的:“天下糜烂,百姓从贼,皆因饥饿,百姓饥饿,皆因无地可耕,得人心者得天下,人心,就是粮食,就是源源不断的后备兵员,这就是为什么李自成可以输他个十回八回,而我孙传庭一回都输不起。”没有后备力量的支援,是一个领兵将领的悲哀,然而孙传庭就在这种艰难的境地下依然为摇摇欲坠的大明朝强行续命。因此这句“传庭死,而明亡矣”在我看来是十分中肯的。

孙传庭,字伯雅,又字白谷,代州镇武卫(今山西代县)人。万历四十七年,年仅26岁的孙传庭便中进士,天启初年进入北京任职吏部验封主事,后升至稽勋郎中,两年后因不满魏忠贤专政,弃官回乡。本是文官出身的孙传庭看到各地农民起义不断,大明江山风雨飘摇,一心为国的孙传庭决心投笔从戎。崇祯九年(1636年),孙传庭主动请缨担任陕西巡抚,前往农民起义最严重的地区,负责剿灭起义军。

孙传庭赴任后,在榆林地区组建新军,号称秦军。恰逢农民军首领高迎祥自湖广复出,率领农民军来到陕西,想自汉中进攻西安。在孙传庭率领秦军的拼死抵挡下,高迎祥久攻不克,于是想自子午谷入绕过汉中直逼西安。孙传庭识破了高迎祥的计谋,率军在子午谷的黑水峪以逸待劳,伏击高迎祥,双方激战数日,高迎祥兵败被俘,被押往北京处死。之后孙传庭率部与各路明军以优势兵力接连打击了起义军圣世王、瓜背王、一翅飞、镇天王等部,崇祯十一年(1638年)又在杨家岭、黄龙山等地击败农民起义军过天星、混天星部,并击退前来增援的马尽忠部,又与洪承畴在潼关南原以重兵埋伏,使闯王李自成部几乎全军覆没,李自成仅以18骑兵突围而走。 在孙传庭等将领的打击下农民起义军几乎绝迹,关中以南地区趋于稳定。然而由于辽东清军的威胁,孙传庭和洪承畴被调回京城,无法继续追缴李自成等残余义军,使得李自成等义军有了喘息之机。

入京后的孙传庭因与主和派的杨嗣昌及中官高起潜矛盾颇深,崇祯帝降旨不准他入京朝见,此后杨嗣昌屡次刁难孙传庭,孙传庭在悲愤之下,便称病请求告老还乡,但是杨嗣昌还不愿放过他,向崇祯报告说孙传庭称病是托词之举,崇祯听后大怒,下令将孙传庭关入狱中,这一关就是三年。在孙传庭入狱的三年中,李自成卷土重来,屡败杨嗣昌等人,崇祯十五年(1642年)二月,李自成再次围困开封,此时已无将可用的崇祯,下令起复孙传庭,命其率军增援开封,但由于开封在援军到达之前被李自成攻破,孙传庭又改道陕西。在陕西休整的几个月中,孙传庭积极整军备战,并诛杀悍将贺人龙。由于崇祯皇帝不断催促孙传庭出兵,无奈之下孙传庭带着刚训练几个月的新兵一路偃旗息鼓,悄悄进军,打了农民义军一个措手不及,官军迎来了久违的胜利,但是由于天降大雨,后勤不足的官军没能继续扩大战果,还遭到农民起义军的趁势反攻,官军大败,孙传庭率残部逃回陕西,因为官军粮草供应不上,士兵们无奈之下只得采集没有成熟的青柿充饥,因此将此战称为柿园之役。

退回陕西的孙传庭重新招募

兵士,重组秦军,由于朝廷财政困难,孙传庭无奈之下只能自力更生,通过屯田和压榨关中富户来勉强供养军队。新军训练仅大半年,就又接到崇祯催促出兵的命令,准备不足的孙传庭无奈之下喊出:“奈何乎?吾固知往而不返也,然大丈夫岂能再对狱吏乎!”之后毅然率军出征,结果和柿园之役极其相似,官军由于缺粮加上大雨连绵,官军在郏县之战中再次失败。此战之后明军在关中最后的家当损失殆尽,十月初,李自成攻克潼关,总兵白广恩、陈永福投降李自成。李自成以十万军围攻孙传庭,孙传庭向渭南撤退,十月初三,孙传庭战死,时年51岁。崇祯却认为他诈死潜逃,没有给予赠荫。次年,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祯皇帝在煤山上吊自杀,大明亡。

大明自立国到崇祯皇帝已历经两百余年,到崇祯时期,早已露出衰败之像,只因有孙传庭、袁崇焕、卢象升等将领舍生忘死,忠心耿耿的守护着这个已入暮年的国家,才使得大明朝又得以苟延残喘十七载,可惜忠心为国的将领却大都含冤而死,何其可悲、可叹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