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的三次当仁不让,一次比一次惊艳

2020-10-19 22:36:33 作者: 中国历史上的

中国人讲究谦逊,这种美德固然是有其值得推崇之处,不过一味的谦逊,处处谦逊就难免埋没了人才。人生一世,该出手的时候不出手,因为怕被质疑而缩手缩脚,最后只能是错过良机,纵然是金子也注定要被埋没在泥土里了。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但是千里马不能一味的等待伯乐的发觉,抓住机遇主动出击,我觉得这也是成功的关键之一。谦虚固然重要,但有的时候只有当仁不让才能真正出人头地。下面三个历史故事,一个比一个当仁不让,一个比一个惊艳。当然,当仁不让的前提是你得真有才学才行。

一、自己给自己评第一名

唐德宗贞元七年,公元791年,大唐辛未科遴选开考,年逾七十高龄的尹枢最后拔得头筹成了新科状元。不过尹枢的状元不是主考官评的,而是他自己定的。

辛未科的主考官是杜黄裳,这是他第一次担任主考官,没什么经验。杜黄裳为了显示公允,于是突发奇想让考生们来评定名次。年轻的举子们面面相觑,没有一个人敢站出来的。可这时年逾古稀之年的尹枢当仁不让,他划定名次甚是老练,考生们也均表示心服口服。

年逾古稀的尹枢应该是当时最高龄的考生了吧,他由下而上排列好了名次,最后只剩下状元没有列出来。这时杜黄裳问:填谁较好?尹枢面不改色心不跳,义正言辞的说道:非老夫不可。尹枢这话一出,的确惊艳了全场。不过杜黄裳冷静下来一想,也的确非这位老者莫属。

七十多岁胡子都应该白了吧,但是站在年轻举子中间,尹枢毫无自卑感当仁不让的站了出来,可见其是坦荡、磊落的真才子。

二、千古名篇

时间再回到初唐,时任洪州都督的阎公重修滕王阁,于九月初九这天请来了不少名流做客。唐初官员十天休息一天,正好这天赶在了休假的日子,所以去的人不少。当时一位年轻的诗人王勃也在其中,有幸躬逢了那次胜饯。

王勃的父亲在交趾做县令,他是探亲途中路过洪州的。宴会中,阎公邀请诸贵客为滕王阁作序,席上宾客都表示谦逊,只有王勃当仁不让,于是作了千古名篇《滕王阁序》并写了一首诗。

王勃的《滕王阁序》开头并无惊奇之处,但是当“落霞孤鹜”的句子一出,立马惊艳全场。《滕王阁序》不仅为王勃赢得了盛名,更为唐初的文坛增添了一抹亮色,千古流芳吟诵至今。通篇用典、对偶,可谓极尽骈文之巧。

虽然关于王勃写《滕王阁序》时的年龄存有争议,不过当时他应该是年轻一辈,应该还是未被发觉的千里马。三、毛遂自荐

关于毛遂自荐的故事我想大多数人都不陌生了,从小我们就听到过这个故事。

战国后期,秦军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大敌当前,平原君赵胜临危受命,前去楚国求援。去赵国前,赵胜从门客中挑选了出众的十九人一同前去。但这是一位叫毛遂的主动站了出来,他想随赵胜一同前往。

可是来到赵胜身边,毛遂一直表现的都很平庸。赵胜表示很怀疑他的能力,不仅赵胜怀疑,先前挑选的那十九位门客也都嘲笑毛遂自荐不自量力。不过毛遂并没有因此退缩,而是极力争取一同前往。最后在毛遂的说服下,赵胜最终同意带他前去。

赵胜带着二十位门客,就这样去了楚国。幸好当时赵胜带了毛遂,才不辱使命求得楚国援助,解除了邯郸之围。毛遂自荐不仅解了赵国之危,而且让毛遂一鸣惊人,另一方面也一定程度上推迟了秦国一统六国的时间。

试想如果毛遂刚开始就因为质疑而放弃,何来中国历史上那一惊艳的出场,便也就没有了后来的千古奇人毛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