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中连中三元是何意思,有谁获得过他们成就如何?

2020-10-19 22:37:00 作者: 中国古代科举

古代的科举是当时读书人取得仕途之路的主要途径,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在科举考试中最重要的考试有三场,也就是我们所说是的乡试、会试、殿试,这三场考试每一场都比上一场难,其中乡试的第一名称之为解元,会试的第一名成为会元,殿试的第一名称为状元,它们在一起被称之为三元。所谓的连中三元就是在这三场重要的考试中都取得第一名的成绩,这是非常难得事情。在中国古代有科举考试的历史上,能够连中三元的人可以说是屈指可数的,在中国封建社会中最鼎盛的明清时期,能够连中三元的人也不过才四个人,明代二人,清代二人。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来谈谈这个问题:

古代的科举考试情况

这一制度在中国很早就已经发展出来了,最早可以上溯到唐代,就已经出现了。当时常设的科目有秀才、明经、俊士、进士、明法、明字、明算等科目。到了武则天时期还设立了有别于文人的武举制度,专为军队选拔相关人才。其次还首创了殿试制度,规定了最后的名次要由皇帝来决定。

这一制度真正完善和完备还是在明清时期,明代的首位皇帝朱元璋明确了科举考试必须按照一定的格式进行答题,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八股文”。这个八股文对于后来的考试影响巨大,对文人士子的学习产生了极强的指导作用。从此以后参加科举考试的人都要学习官方所规定的书籍,考试时候都要按照规定的格式写作。形这一固定的答题格式,不能有任何改变,如果不按照格式答题,即使你的内容写得再好,也只能算不合格。

科举考试对于古代的人才选拔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制度,它有利于当时的政府选拔合适的人才,维护自己的统治。此外它还有利于封建王朝的统治,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尖锐的阶级矛盾。因为任何人都有机会通过科举考试的选拔,进入朝廷做官,富的人可以,穷的人也一样,只要你是真正有才能的人,肯定能通过科举考试的选拔。古人所说的一句话“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类似于考上这样的效果,甚至有很多考中状元、探花、榜眼的士子(科举考试前三名)直接被皇家选为了公主的夫婿,一跃成为了皇亲国戚,地位不言而喻。

明清连中三元人的情况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能够连中三元之人真的是屈指可数,我们以古代最后二个封建王朝为例,在明代有二人取得过连中三元的成绩,他们是洪武年进士黄观、正统年进士商辂。清代也是二人,他们是乾隆年进士钱棨和嘉庆年进士陈继昌,下面分别对其介绍:

黄观,字澜伯,又字尚宾,池州府贵池县清江金墩人。他师从元末学者自幼勤奋、治学严谨,注重时论,不上浮文。洪武二十三年(1390),黄观以贡生入太学。同年八月,在南京应乡试,中解元。洪武二十四年(1391)三月,黄观应会试,中会元。是年四月,黄观复参加由明太祖朱元璋亲发策问殿试。他在策论中极力主张“屯兵塞上,且耕且守,来则拒之,去则防之,则可中国无扰,边境无虞”。从而深得朱元璋的嘉许,取殿试一甲第一名(状元),授翰林院修撰。乃明朝历史上第一位“连中三元”者。洪武二十九年(1396),黄观升任礼部右侍郎(正三品)。经朝廷恩准遂复原姓。建文元年(1399),建文帝朱允炆改旧制,黄观任右侍中,参与重要国事奏议。是时,燕王朱棣自恃皇叔,态度傲慢,入朝不拜惠帝。群臣畏其权势,缄口不敢言,唯独黄观当面顶撞朱棣曰:“虎拜朝天,殿上行君臣之礼;龙颜垂地,宫中叙叔侄之情”,致使朱棣怀恨在心。建文四年(1402),朱棣进攻南京。期间,黄观在长江上游督促各地赴援,当船行至安庆下游罗刹矶时,得悉惠帝已死,燕王已即位,自知大势已去,乃投江自尽。

商辂(1414-1486),字弘载,号素庵,浙江严州府淳安县(今杭州市淳安县)人。他自幼天资聪慧,才思过人。于宣德十年(1435年)乡试、正统十年(1445年)会试及殿试均为第一名,是明代近三百年科举考试中第二个“三元及第”。郕王朱祁钰监国时入内阁,参与机务。夺门之变后被削籍除名。成化三年(1467年)再度入阁,渐升为内阁首辅,官至少保、吏部尚书兼谨身殿大学士等。孝庄钱皇后去世后,商辂与同僚彭时等据理力争,最终使其得以袝葬裕陵。晚年请求罢黜宦官汪直未果,于是力请辞官,以少保致仕。居家十年后,于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去世,年七十三。获赠太傅,谥号“文毅”。著有《商文毅疏稿略》《商文毅公集》《蔗山笔尘》,纂有《宋元通鉴纲目》等。

钱棨,出生于书香门第,曾祖父钱中谐,顺治丁酉(1657)举人,戊戌(1658)进士。康熙乙未年(1679)召试博学鸿词科,名列一甲第14名,授官翰林院编修。当时,江苏巡抚汤斌曾亲笔题写“奎壁凝辉”匾额,高悬钱家府第大门之上。后授翰林院修撰。乾隆五十一年,任顺天乡试同考官。乾隆五十二年,上书房行走,侍教皇子。当时和珅权倾朝野,欲将钱棨网罗入其门下,被钱棨断然拒绝,后因受和珅暗算,高宗以为其旷职,大怒,交部议革职留任。乾隆五十八年,任右赞善。乾隆五十九年,出任广东乡试副主考官。乾隆六十年,升中允、侍读,充日讲起居注官。和珅倒台后,钱棨被嘉庆帝任为历官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衔。有《湘舲诗稿》。嘉庆四年(1799年)卒于云南任上,葬于苏州府吴县胥口镇香山。

陈继昌,桂林临桂人。原名守睿,字哲臣,号莲史。生于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状元。后授职翰林院修撰,在翰林院修撰国史三年后,被派放外任。历任陕西、甘肃、顺天等乡试典试官。道光六年(1826)任会试同考官。道光十年后,历任山东兖州知府、直隶保定知府、通水河道巡察、江西按察使等职。曾任山西、直隶、甘肃、江宁布政使。道光二十三年,进京受道光帝嘉勉。道光二十五年,官至江苏巡抚。一年后,因病辞官,回归故里。卧病三年,病故于家中。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