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吴君臣逸闻:舞蹈家顾谭、双面人诸葛瑾、马屁精张俊

2020-10-19 22:39:26 作者: 东吴君臣逸闻

人人都知道,孙权是故意置气,想让大臣“劝阻”。既然皇帝不肯下台阶,那当臣子的、便只好替皇帝铺一条台阶。

于是乎,东吴内部又掀起了规模巨大的“反战运动”。世家大族和官僚权贵们,一批一批地上书,情真意笃,甚至比当初“阻挠孙权敕封公孙渊”更加热闹。

陆瑁的上疏中,大骂公孙渊是“披着人皮的畜生、不知礼义的小丑”。

今渊东夷小丑,屏在海隅,虽讬人面,与禽兽无异。--《吴书十二 陆瑁传》

乍看上去,似乎与寻常的“面上功夫”无异,其实陆瑁之语,表面是在骂公孙渊,实际是在揶揄孙权。

因为被瑁骂为“人面畜生”的公孙渊,当年在孙权口中,是“商汤的伊尹,文王的太公”;老迈昏聩的孙权,甚至激动地表示“通过公孙渊称臣,似乎可以看到天下一统的曙光”。语言悖谬,令人发笑。

虽汤遇伊尹,周获吕望,世祖未定而得河右,方之今日(公孙渊),岂复是过?普天一统,於是定矣。--《吴书二 吴主传》

因此,皇帝口中的“伊尹、太公、一统之征兆”到了陆瑁嘴里,成了“人面禽兽、东夷丑类”。他到底在骂谁,也就不言而喻了。

你品、你细品。

孙权虽然被公孙渊气昏了头,却也不是傻瓜。他读了陆瑁的上疏,越品越不是味儿,遂驳回奏章,继续“耍小孩子脾气”。

权未许。瑁重上疏。--《吴书十二 陆瑁传》

不得已,陆瑁只好又写了一封奏疏,陈述曹魏“黄雀在后”的隐患,才最终劝阻了孙权。

注:陆瑁的两次上疏,见《吴书十二 陆瑁传》,文多不载。

旷日持久的闹剧、总算落下帷幕。至于陆瑁针砭时弊(指桑骂槐)之事,便这么黑不提白不提地过去了。

④ 张俊的“马屁意外”

张俊是东吴豫章太守。其人记载失考,连表字、籍贯都未能传世。却在三国历史、乃至中国历史的“马屁界”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建衡二年(270)吴主孙皓的“左夫人”王氏病死。皓悲痛落泪,不能自已,最后干脆发展到“数月不朝”,竟导致民间传言,说“孙皓已死”。

建衡二年,孙晧左夫人王氏卒,晧哀念过甚,朝夕哭临,数月不出,由是民间或谓晧死。--《吴书十四 孙奋传》

孙皓是个残酷无情的暴君,“诛戮宗族、夷灭大臣、滥杀近侍”等记载不可胜数。当时人便骂其“酷暴”,甚至为此对“庸懦却不暴虐”的刘禅产生了同情。

禅虽庸主,实无桀、纣之酷,战虽屡北,未有土崩之乱。--《蜀书十二 谯周传》孙盛评语

孙皓怠政,固不足论。昏暴之君本就如此,数月不朝也并不奇怪。明朝自世宗以降,几乎清一色的“不朝之君”,非皓独有。

此时主人公张俊登场。

张俊在豫章,大约是因为离得首都比较远(孙皓在武昌和建业间来回迁徙)、消息不是很灵通,故一郡之守,竟也稀里糊涂地听信了民间的小道消息,确信“孙皓已死”。

孙权诸子中,宣太子孙登壮年薨逝;废太子孙和、鲁王孙霸因卷入“夺嫡之争”与“孙峻乱政”,先后死去(霸在前,和在后)。孙虑弱冠早逝,存者唯有章安侯孙奋。

彼时“呼声很高”的候选人有两位。一位是“孙策之孙”孙奉,另一位就是“孙权之子”孙奋。

(民间)讹言奋与上虞侯奉当有立者。--《吴书十四 孙奋传》

张俊踅摸了一圈儿,觉得孙奋“必成大业”。为了提前讨好这位“未来之君”,便想方设法拍马屁。

巧的很,孙奋生母仲姬的坟墓在豫章境内。故张俊便大张旗鼓地去给“未来的皇太后”举行“扫墓仪式”。

奋母仲姬墓在豫章,豫章太守张俊疑其或然,扫除坟茔。--《江表传》

张俊堪称是“魏晋二十五孝”之“扫墓云孝子”。

扫墓完毕,张俊兴奋不已,觉得自己“凭此大功”,日后必定飞黄腾达。

结果俩月之后,孙皓哭够了,从宫里出来了。

皓闻此事,大怒,将张俊车裂,夷灭三族。孙奋更倒霉,张俊扫墓根本没通知自己,也被牵连下狱,五子并死。

晧闻之,车裂俊,夷三族,诛奋及其五子,国除。--《吴书十四 孙奋传》

孙奋虽然平日不守法度,但“扫墓运动”确系无辜牵扯。连陈寿都忍不住感慨,称:

“孙奋没死在之前的僭越不轨之上、却死在飞来横祸之上(指张俊扫墓)。”

奋不遵轨度,固取危亡之道也。然奋之诛夷,横遇飞祸矣。--《吴书十四 孙奋传》赞语

此事形成了一个讽刺至极的结果:

该死的没死(孙皓)、想升官的掉了脑袋(张俊)、屡犯纪度者却最终死于不知情(孙奋)。

怪哉!

张俊“扫墓翻车”事件,即使在世界范围的“马屁史”上,恐怕都能位登三甲。徒令读者一声大笑。

我是胖咪,百家号历史原创作者。漫谈历史趣闻,专注三国史。从史海沉钩中的蛛丝马迹、吉光片羽,来剖析展开背后隐藏的深意。

Thanks for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