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官裹草席下葬,百年后墓室挖开,出土107件金器,价值上亿

2020-10-20 13:26:26 作者: 清官裹草席下

在远古石器时期人们对于身后之事其实看得并不重,在尸体上盖些杂草就此作罢。但是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部落中的等级制度也逐渐显现出来,而部落中的高层就会在自己的墓中设置陪葬品。像是山东出土的公元前3500年左右的大汶口遗迹就出现了部落首领用玉器和陶器做陪葬品的行为。

到了秦始皇修建自己骊山陵的时候,厚葬发展到了顶峰。嬴政从继任秦王当年就开始命人修建秦始皇陵,用了39年才修建完成。根据《史记》的记载,嬴政陆陆续续派了72万人修建陵墓,在墓中还有秦始皇为自己打造的地下江山。

不过从百家争鸣的时候开始就有很多的文学先贤提倡薄葬,例如荀子的“太古薄葬,棺厚三寸,衣衾三领。”韩非子的“冬日冬服,夏日夏服,桐棺三寸,执丧二日”等等。根据历史考证我国第一位实行薄葬的帝王就是魏武帝曹操,在《终令》中曹操要求后人修坟墓的时候找个山头埋了就行,为了防止自己被盗墓曹操还留了72疑冢。同时期诸葛亮、司马懿等名人使用的也是薄葬。只是薄葬还是不符合封建时期的思想,所以大多数帝王将相或是富商官吏都带了很多陪葬品和自己一同入土,薄葬的人少之又少。而明朝的清官王士琦就实行了薄葬,一直都没有盗墓贼打过王士琦墓葬的主意。可是等到王士琦去世三百多年之后,当地的农民却在墓中发现了107件金器,难道王士琦的薄葬是故布疑阵吗?王士琦1551年出生台州,他的父亲王宗沐是山西右布政使、右副都御史,之后又升职到刑部左侍郎。而王士琦在父亲的影响下一直努力读书考取功名想要继承父亲的辉煌。王士琦32岁的时候考上了进士,之后先后任职工部主事和兵部郎中。在兵部工作14年之后,日本的丰臣秀吉1597年进攻半岛,王士琦受到调遣出兵赴朝,王士琦最辉煌的战绩就是在全州时力挽狂澜,克粟林、夺曳桥,现在的全州市(韩国西南城市)还有纪念王士琦的《去思碑》

经过一年多的苦战之后,王士琦带领军队力破倭寇,将丰成秀吉赶回了日本。因为王士琦在战役中表现突出,王士琦被万历皇帝委任到河南、山西等地任职,军政一把抓。1616年王士琦自愿前往北疆镇守,于是将被派去了云中(现内蒙地区)。在云中任职期间王士琦操练军队,同时又处理民间事务,刚柔相济,威信素著,云中的百姓都称他为包拯、范仲淹在世。

1618年王士琦病逝,遵循他的遗愿,他的遗体仅仅是裹着草席下葬。当时河南等地的百姓非常悲痛,自发为王士琦出殡。有相关历史记载为证:“士庶卧辕而流涕,若有不容一日舍先生去者。”

1954年台州的一位农民在农作的时候意外发现了王士琦的墓葬,考古队赶到之后发现王士琦的墓葬一点都不简陋,在其中藏有107件精美的金器,总价值过亿。难道王士琦并没有薄葬?原来在王士琦死后万历皇帝感念王士琦的逝世,特意赐给了王士琦一块石匾,也赐给了他很多金器,这件事情在《明神宗实录》中也有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