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谎报年龄
中国古代的官场上,以打探官员们的真实年龄为禁忌。当然,年龄成为不能说的秘密,并非一开始就出现的。
从史料记载来看,秦汉时期,官场上还并不存在年龄这个问题。甘罗十二岁因为出使赵国有功,便官拜上卿。
可见,当时的官员年龄制度并不是十分严格。
甘罗
一直到汉武帝时期,因为官官相护,相互包庇之风盛行,使得官员队伍日趋年轻化,全都是官员子弟。
这种情形的产生,令当时的统治者不得不采取行动。
到汉顺帝时期,尚书令左雄上书说:“郡国每年举孝廉,都是马上就要授职施政、教化民众的,应该选取那些老成可用之人。孔子称:‘四十不惑’;《礼记》称:‘四十曰强,而仕。’请从现在起规定:年龄不满四十,不得察举。”
所说的“察举”制度,其实就相当于举贤任能的一种推举制度。这个制度可以破格提拔人才,但也有其弊端,便是上面提到的,会让一些官员相互勾结,互相推荐亲信,结党营私,对皇权很不利。于是,这个建议很快便得到了汉顺帝的采纳。
到唐朝时期,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六月发布了一个新规定:“凡人三十始可出身,四十乃得从事。”
唐玄宗
官员的年龄再次被列入规章制度之中,所谓“出身”,是指做官的资格。要想做官,必须经过一层一层的考核,这期间的过程可不短暂。通常过个三五七八年都很正常。
韩愈二十五岁及第,到正式被授予官职时已经到了三十五岁。
为了能够走上仕途,许多人便贿赂官员,修改自己的年龄,这样便能提前入仕途。
《儒林外史》中的范进便是一例,他一出场便坦言道:“童生二十岁应考,如今考过二十余次……”怎么算,也应该是个年过半百的人了,可是他却对外说自己只有三十几岁,这样虚报年龄,正是当时社会的一种映射。现谎报年龄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提出干部四化,并大量起用年轻有文化的干部后,虚报年龄现象出现得比较多。
人民的名义戏照,仅用作比喻
在干部提拔任用上,在干部退居二线上,年龄都是最重要的标准之一,过了一定年龄就不能提拔,到了一定年龄就得退居二线或退休。
因此,年龄对于干部的仕途发展非常重要。有些人为此就去改年龄。
早些年,山西省吕梁市临县副县长刘某某年龄造假,比实际年龄小8岁,按实际年龄现在应已退休。
刘某某应于1954年出生,但其户籍成员信息上显示为1962年出生,年龄相差了8岁。其妹妹的户籍证明中显示的出生年月为1961年8月,比刘某某户籍显示的年龄还大了一岁
身为副县长的哥哥,年龄竟比妹妹还小一岁,这一官员年龄造假事件,实在令人哭笑不得。不过尽管荒诞离谱,揆诸现实,又必须承认,包括年龄在内的官员档案信息造假,早已算不上什么新鲜事。如何看待这些变化
面对各种“没有最假、只有更假”的官员档案造假事件,关键还在于要不断健全完善相关制度、全方位织牢制度牢笼,在事前便构建起确保“不敢、不能、不想”造假的体制机制。
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才建立了退休制度。许多干部不能适应,为了多为人民工作几年,往往会在年龄上做手脚,“年年五十九”的笑话,发生在不少干部身上。
无论是为了自身利益还是为人民服务,踏踏实实地做好自己,人生没有捷径,遵守社会规则才能让自己走得更远,更平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