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上饶市信州区的沙溪镇,相传很早以前是信江三条支流(通天河、黄家溪支流、湖丰支流)环绕交汇的大沙洲,因沙滩溪水环绕而得名。
沙溪历史悠久,繁荣兴盛,人文荟萃,代有贤能、义举。宋代大理学家、上饶婺源人朱熹曾在沙溪园门口题匾“饶东古镇、玉带丰环”,故素有“饶东古镇”之美称。明代政治家、文学家刘基(字伯温)路过沙溪,赋诗一首《题沙溪驿》:“涧水弯弯绕郡城,老蝉嘶作车轮声。西风吹客上马去,夕阳满川红叶明。”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曾在《江右游日记》中描述暮色下的沙溪:“市肆甚盛,小舟次河下者百余艇,夹岸水舂之声不绝……”
一条古街:岁月传承沁心脾
沙溪古镇的历史渊源,起源于何时?据上饶县志记载,沙溪立名于汉代,唐朝武德年间已出现店铺,由此可见,沙溪老街在唐武德年间已成雏形。
相传,古镇老街原八尺宽,逢端午节,抬龙船游街时,常撞翻街道的店铺。1925年,人们用二丈长的竹竿从上街横扫而下,拆除两边障碍房柱,才成了现在宽度的老街。
老街地处三县交界,五府通衢,老街商店鳞次栉比,文化经济繁荣,被誉为江南著名古镇之一。
老街文化深远,在南唐时期,上街建造龙门寺,龙门寺留墨“普陀别境”匾额,喻为普陀,说明了龙门寺的风景优美。到清康熙二年(1613年)僧超羁又重修了龙门超寺,并建大殿廊庑,观音阁等宇殿,后因兵荒马乱,更换朝纲,龙门寺年久失修,而相继倒塌。
街南有座园门,高丈余,砖石构造,上方石刻横额“玉带风环”“饶东古镇”,概括了古镇老街的地理风貌和渊源历史。
“饶东古镇”早属扬州,春秋战国属吴、越、楚、秦属九江郡,汉属豫章郡。晋入葛阳县(弋阳),到唐朝武德四年(公元621年)隶饶州府。到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再置隶信州府,由此推理,“饶东”的“饶”是指饶州,园门应是在唐朝武德年间就已存在,武德年间已被称为古镇,可见古镇老街历史该逾二千余年了。
老街的古牌坊、庙宇、戏楼、祠堂雕刻精良,可惜在“破四旧”运动中毁灭了,但仍有几家古老的铁匠铺、竹篾铺、棉布店散落其间。
今年七十多岁的老铁匠汪师傅告诉我们,铁匠铺是祖上传下来的,有上百年历史了,儿子随他学好了手艺却远走他乡打工去了。但老街千年沉淀下来的浓厚文化,为影视创作提供了很好的拍摄素材,根据著名作家周亚鹰获奖报告文学《二姐》改编的电视剧《油菜花香》剧组曾到此取景拍摄。
一丈夏布:情真意切织不尽
沙溪镇素有“江南麻埠”“夏布之乡”美誉,全国90%的夏布成衣从这里出口到海外。
夏布又名苎麻布,是一种以纯苎麻纤维为原料,手工纺织而成的传统布料。早在26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江西古越先民就已经从事苎麻耕种,并使用手工织布。沙溪人民传承了古越先民的苎麻耕种和苎麻手工编织的技术,其夏布生产承袭了传统的生产工艺,具有紧密、细薄、洁白和滑爽的特点。夏布制作工艺现已申报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古时候,夏布就是平民百姓的日常衣料。唐宋时沙溪已是“鸣机织苎遍山家”(欧阳修《寄题沙溪宝锡院》)。明清时的沙溪,房前屋后都种着苎麻,供家庭纺织夏布。
随着夏布数量的增多,渐渐地,沙溪出现了夏布交易和夏布布庄。清初时,沙溪便有了夏布交易的故事;民国时的沙溪,夏布销往浙江、上海等地每年可达20多万匹;1949年以后,供销社每年收购沙溪夏布15万匹。之后,随着各式布匹的出现,单纯的夏布慢慢受到冷落。
家家户户编织夏布的时代早已远去,如今的沙溪,却依旧存在着夏布厂,用着古老的“天平腰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