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中姜维劝钟会谋反时是怎么说的?钟会计划怎么做?

2020-10-21 13:22:26 作者: 三国中姜维劝

俗话说:高处不胜寒。钟会及邓艾伐蜀成功后就处于这样的境地,如何抉择,确实令人费神。而钟会选择了谋反,那么钟会为什么要谋反呢?

其实钟会忠心的是曹氏,钟会之父钟繇在曹魏期间历任相国、廷尉、太尉、太傅等职,更是在曹丕和曹叡时期位列三公,而司马昭之父司马懿在曹叡死后才位列三公。因此,钟家父子更忠于曹氏。

高平陵政变发起的原因其实就是清君侧,因为当时曹爽已经把曹操的后代曹芳架空,有僭越之心。因此,司马家族起兵之初也是正义的。后期平叛文钦、毋丘俭、王凌、诸葛诞等人的叛变,钟会都深度参与了,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这些人都和曹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钟会表现尚佳,人称小张良。

后来,蜀国国政内乱,姜维滞留沓中,朝中黄皓专政,有机可乘。这时司马昭制定伐蜀大计,没有人同意这项计划,只有钟会赞成。于是钟会成为伐蜀主力,邓艾和诸葛绪负责牵制姜维。

等到伐蜀成功后,态势发生了变化。此时钟会因为伐蜀有功而被封为司徒。司徒相当于丞相,位极人臣。丞相之上只有两个人,一个是司马昭,一个是皇帝曹奂。而曹奂被司马昭架空,因此,实际上钟会之上只有一个人,那就是司马昭。这就叫高处不胜寒。

而司马昭当时的所做作为明显是为了取代魏氏政权,所谓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而钟会在帮助司马家族清理完曹爽余党后其实还是心向曹魏政权的。因此钟会就开始有了反叛之心,这是内因。

恰恰在此时,姜维看透了钟会的心思,于是姜维试探性的询问钟会的志向,看他是否会谋反:闻君自淮南已来,算无遗策,晋道克昌,皆君之力。今复定蜀,威德振世,民高其功,主畏其谋,欲以此安归乎!夫韩信不背汉于扰攘,以见疑于既平,大夫种不从范蠡于五湖,卒伏剑而妄死,彼岂暗主愚臣哉?利害使之然也。今君大功既立,大德已著,何不法陶朱公泛舟绝迹,全功保身,登峨嵋之岭,而从赤松游乎?

大意是说:你自助力司马氏以来,算无遗策,居功至伟。有当年张良匡扶汉室之功。现如今又伐蜀成功,位极人臣。已经走到了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的地步。当年韩信没有背叛刘邦尚且遭到怀疑,跟你现在的情况是一样的。因此,你何不学张良,做个闲游之人,躲避是非之争呢?

钟会的回答是:君言远矣,我不能行,且为今之道,或未尽於此也。什么意思呢?也就是说:你言之过早,我不同意。现在的形势,世事难料,不一定非待如此。那么不学张良归隐,又不愿回去当司徒,那就只剩下一条路可走,那就是谋反。

于是钟会和姜维开始穿一条裤子,蓄意谋反。钟会认为依靠自己的兵权,再加上姜维的辅佐,自已一定可以依仗川蜀的基业而平定天下。钟会的计划是这样的:欲使姜维等皆将蜀兵出斜谷,会自将大众随其后。既至长安,令骑士从陆道,步兵从水道顺流浮渭入河,以为五日可到孟津,与骑会洛阳,一旦天下可定也。

想的挺周到,可惜他看错了姜维。姜维劝钟会谋反不是为了钟会而是为了自己。姜维的打算是劝钟会起兵,然后杀了钟会取而代之,复国蜀汉。所以姜维才给刘禅偷偷写信,告诉刘禅要忍耐,等待好消息。

密书与后主曰:原陛下忍数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复安,日月幽而复明。

两人想的都挺美,可惜一个是为了保卫魏氏政权,一个是为了复兴蜀汉政权,心思根本不在一条道上,因此钟会谋反注定会失败。

果然,在姜维的建议下,钟会密令幽禁了牙门将以上的魏国军事将领,然后准备坑杀所有不服从命令的将领。中间由于消息泄露,这些将领纷纷逃出叛变,围攻钟会的府邸。最后在乱军中,钟会仓促宣布起兵,带兵攻打叛军,被乱军击败。姜维和钟会都死于乱战之中。

最后正面回答问题,钟会谋反的内因是钟氏父子钟繇和钟会都受魏国恩泽,因此忠于曹氏天下。而高平陵政变和后期的平定叛乱其实都是清除曹爽的势力。但是后期司马师和司马昭肆意以郭太后的名义废立皇帝,僭越之心人所共知,因此继曹爽之后,司马昭成为了佞臣。因此,钟会在伐蜀成功后,有了反叛的实力,于是他开始以郭太后的名义发动叛乱,口号也是清君侧,罢免司马昭的兵权。

他所思所想被姜维所看穿,于是两人联合起兵。可惜的是钟会掌握的军队是邓艾之魏军,川蜀之降兵,还有初次被自己统领的一部分魏军。成分太复杂,钟会在短时期内无法掌握。因此,在司马昭兵临长安的情况下仓促起兵,致使发生内乱,自己也在内乱中丧生。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