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诸葛亮为代表的诸葛家族,为何会走向没落?

2020-10-21 18:28:05 作者: 以诸葛亮为代

据《魏氏春秋》记载,诸葛亮为了对臣子和子女进行有效的教育,条列了八务、七戒、六恐、五惧,以明令能知能行的行为准则。至今诸葛亮所著的《法检》两卷、《科令》两卷、《军令》三卷依然得以保存下来。诸葛亮执行法律,史称“刑罚峻急,上下震恐”。由此可见诸葛亮是推行法治的,这与儒家治国理政的思想相悖。

诸葛家族既然不以儒家思想作为主导思想,也就难用儒家思想培养人才。因此诸葛家族中的人才都不以儒家思想为指导思想,这在儒家思想主导作用不是很明显的时候尚能发挥余力。

但随着儒学地位逐渐的提高,其他学派的生存空间越来越狭小,学习其他学派思想的人才也难以得到重用。因此诸葛家族中的人才在政治中发挥的作用也开始逐渐变小。

2、时势变迁

南北朝时期兼并战争不断,社会秩序混乱。经土地兼并逐渐兴起的田庄经济本就是对劳动力进行剥削的产物。在动乱的年代里,百姓的生活更雪上加霜、难以为继。

因此在这一时期大量的农民起义纷纷涌现,较为出名的有孙恩卢循起义、盖吴起义、刘举起义等。士家大族的地位下降,本就人才稀少的诸葛家族更难有施展的空间。

九品中正制带来的“累世公卿”现象导致了权力的流动性差,“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士家大族子弟从出生时便注定了要成为官员,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们学习治国理政方略的积极性,因此九品中正制的选官制度难以选拔到优秀的人才,也就注定了这种制度最终要遭到淘汰。

九品中正制度的淘汰也就代表着“累世公卿”的现象将减少,也变相的意味着对士家大族的削弱。到隋唐时期实行科举制,依靠学识选拔优秀的人才参与政治,既能为朝廷输送优质的人才,又避免了士家大族扩大自身的权势对皇室的统治造成威胁。

儒学独尊之后,作为官方的执政理念,儒学被一代又一代知名的儒士加以总结和完善,成为了越来越成熟的治国理念,这也导致了其他的学派难以有立足之地,最终被儒学同化。那些以其他学派为指导思想的士家大族也避免不了被同化的命运,经过“思想改造”后,士家大族已经不似从前了,诸葛家族便是如此。

3、人才凋零

诸葛家族与其他大家族非常显著的区别就是诸葛家族本身的内部凝聚力极差。在当时,士家大族一旦拥有了发展的机会,全族上下都要凝聚心力为家族做贡献。

而诸葛家族甚至都没有将家族成员聚在一起,只是以“诸葛”这一姓氏作并不紧密的联系。再加上诸葛家族整体人丁并不兴旺,诸葛亮的后辈和子女要么战死沙场,要么成为了别国的人质,要么成为了其他国家的臣子。

诸葛瑾便是投靠了吴国,诸葛瑾的儿子诸葛恪虽然在吴国弄权一时,但最终因为自己的恃才自傲被富春候设计刺杀。偌大的诸葛家族余下的人寥寥无几。总结

诸葛家族之所以能够显赫一时,凭借的是时势。而在南北朝时期的衰落,也是因为时势的变迁。适应社会发展趋势便能得到青睐,进而有所成就,违背社会发展趋势便意味着最终消亡的结局。

当然,诸葛家族之所以衰落,也与其自身有极大的关系,如人丁不旺、人才凋敝的问题。由此看来,一个大家族要想长久的维持下去,既要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又要自身凝聚力足够强大,二者缺一不可。参考文献

1、《诫子书》

2、《魏氏春秋》

3、《诸葛恪传》

4、《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