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荥经(古严道)一一两千年古城的前世今生

2020-10-21 21:32:16 作者: 四川荥经(古

一年之后的2006年的春天,邓通钱终于重现荥经,吸引了考古界和相关各界的眼球。据荥经县博物馆馆长高俊刚介绍,博物馆的工作人员曾多次到传说中的邓通铸钱遗址——宝峰乡进行实地考察,并发现了一些采矿、冶炼的旧址。同时,该馆在民间收藏爱好者的帮助下,积极寻找邓通铸钱的线索,最后终于得知宝峰乡莲池村丝粟坡村民段志雄在十年前修公路时挖出过10多枚铜钱,并一直收藏在家中。于是,高俊刚等人立即赶到莲池村,找到段志雄,鉴定了段收藏已久的铜钱,并确认其为“邓通钱”。 雅安市文馆所所长李炳中也认为,段志雄收藏的古铜币从形制、钱文、尺寸和重量上看,完全符合汉文帝时期的货币形制,可以认定为“邓通钱”。

据雅安日报社报道:荥经县宝峰乡铜山,距严道古城约10公里左右,其山势连绵数十里,现在仍可随处见到铜渣和许多矿洞,密如蜂房,有的深达五六百米,其中尤以青杠坡、丝粟坡和道底坝的谢家湾最为古老。

可以设想,当年邓通铸钱时,此处铜山闪亮,炉火通火,戒备森严。在荥经的群山之间有一条生财之道,它从宝峰乡的铸钱处一直通往京城,财源茂盛,滚滚滔滔……

至今,荥经民间仍流传着许多有关邓通铸钱的故事和诗歌,其中,有一首诗这样写到:“铜山即是宝峰山,难步登临道路弯,昔日邓通铸钱处,饿死灯燃油未干”。

古城上演绎着土与火的古今传奇

沿着108国道六合乡古城村段,小车缓缓行进在荥经这个中国砂器之乡的核心区域。路两旁是摩肩接踵的店铺,家家户户门前都堆放着砂器,大大小小,高高矮矮,或古朴憨厚,或现代新潮,形态各异,成千上万,在阳光下闪着纯银般的光泽,绵延近1公里,煞是好看、状观。

据《荥经县志》记载:六合乡古城村多粘土,砂器生产历史悠久。1982年考古学家从当地发掘的秦汉文物考证,早在2000多年前就有砂器生产。这种砂器的制作是采用严道古城独有的优质粘土,加上本县优质煤炭燃烧后的残渣碾细按比例混合搅拌而成,手工制坯,雕饰龙、凤、狮、鱼、兰、竹、菊等图案,经高温烧焙上釉层而成,原材料具有唯一性,制作方法在土陶器皿中独树一帜。具有耐腐蚀、不氧化、不变色,炖煮食物不与食物中的酸、碱、盐发生任何化学反应,具有味美色鲜,保质、保温、保鲜的特殊功能,是理想的纯天然绿色炊、饮具,也是四川名菜“砂锅雅鱼”制作中不可缺少的烹饪工具。

据民间传说,砂器的制作始于一个接待古时官员的故事。该官员到严道古城视察,口渴难耐之时命人烧开水来饮用。村民家贫无有烧水之家什,但上命难违,情急之下一村民只得用当地泥巴捏了个东西装上水放在煤炭火上烧。不多一会儿,水烧开了,这个泥巴锅也烧得铁实了。官员接过这个东西喝水之后,连声叫好,说是水好喝,这个家什也巴适,当即索走了这个“天下第一砂锅”。从此,这种泥巴与细炭渣捏成的东西便开始在古城烧制出炉,广泛用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品种有锅、盆、缸、罐、炉、盘、槽、缽等不下数十种,两千多年来都统称作砂锅,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因地方国营砂锅厂更名为“荥经县工艺砂器厂”,从些改称为砂器。

如今,国营工厂也已经成为了历史,砂器制作仍是各家各户自产自销。我们在当地采访得知,制砂器的能工巧匠当数曾宪华和他的儿子曾庆红、曾庆波。曾氏三父子中,曾庆红尤为了得,已获得了四川省民间艺术家协会授予的“四川省一级民间艺术家”的称号。黑漆漆的砂泥经他一捏,一个曼妙的雅女就出现在他手中。他创新制作了手感细腻、精美的茶具,与宜兴紫砂有了异曲同工之妙。如今曾庆红更是开发出了紫红、釉黄、铁青等色泽的工艺产品,既有实用性,又有审美情趣。带有“曾庆红制作”印记的砂器不但已经走到了北京城,而且已是享誉海外——新加坡一位客商慕名找上门来,说是要在东南亚设销售处,全权代理荥经砂器的销售,一次就要进货上千件精品。曾庆红为此又喜又愁,喜的是荥经砂器名声在外,愁的是即便把整个古城村各家各户的砂器全部集中起来精选,一下子也不凑够一千件兼具实用性和工艺性的精品。

我在采访中知悉,荥经县有关方面已就发展砂器文化提出了很好的设想,这个设想大致如下——

在原有古道的基础上,新辟一条砂器文化古街。建一段古城墙,刻名“严道古城”,城墙采用砂器烧制外墙装饰砖。进城修建一座拱桥。进入顺地势的石板路,两旁民居为木结构旧房,家家招牌采用布幡式古志招牌,主要经营茶馆、小吃餐饮、休闲娱乐、砂器经销。砂器作坊以手工为主,保留原始风貌,既是参观点,又可以开“砂吧”,让游客体验制作过程。

希望在不久之后的某个春节,当我再次回到故乡时能行走在这条砂器古文化一条街上,更希望这条街上南来北往的游人如织,如川西古镇黄龙溪,如雨城古镇上里,如我心中所描画的严道古城砂器文化一条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