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东和孙吴,南抚诸夷,诸葛亮为北伐扫清障碍

2020-10-22 01:07:57 作者: 三国之东和孙

诸葛亮回答说:“益州学士。”

张温在东吴是很有名气的才子,做过孙权的太子太傅,很想找机会显示自己的才学。当秦宓到后,张温当着诸葛亮的面问秦宓:“你读书吗?“

秦宓回答说:“五尺高的儿童都读书,何况小人呢?“

张温问:“天有头吗?“

秦宓回答说:“有的。“

张温问:“天的头在哪个方向?“

秦宓回答说:“在西方。《诗经》说:‘乃眷西顾。’以此推之,头在西方。“

张温问:“天有耳吗?“

秦宓回答说:“天的位置在高处,还要听低处的声音。《诗经》说:‘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如果天没耳朵,怎么能听呢?”

张温问:“天有脚吗?“

秦宓回答说:“有。《诗经》说:‘夭步艰难,之子不犹。’如果天没有脚,用什么去行走呢?“

张温问: “天有姓吗?“

秦宓回答说:“有。“

张温问:"姓什么?“

秦宓回答说:"姓刘。“

张温问:"凭什么知道姓刘?“

秦宓回答说:“当今天子姓刘,因此知道天姓刘。“

张温问:“太阳不是从东方升起的吗(吴在东)?”

秦宓回答说:“虽然从东方升起来,但是从西边落下去(蜀在西)。“

张温的提问,丝毫没有难住秦宓,而且回答得很有政治水平。历史记载说:秦宓“答问如响,应声而出”,使张温为之“大敬服”。

就在这一年,诸葛亮派邓芝再次出使东吴。

由于吴、蜀联盟是魏、蜀、吴三方相互斗争、相互制约的产物,是在一定时期、一定条件下双方互相利用的结果。所以双方谁都没把联盟当作目的,而是作为保存和发展自己势力的一种手段。

当孙权问邓芝:“如果将来灭掉曹魏,天下太平,我们两国君主分别治理国家,不也是快乐的事情吗?"

邓芝坦率地回答说:“天无二日,土无二王,如果将来灭掉曹魏,两国的君主都要各行其德,两国的臣下也都要各尽其忠,然后整顿兵马,战个高低,见个分晓,哪里还谈得到两国相安无事呢?“

孙权大笑说:“先生真坦率,讲的是实在话。“

尽管如此,当时双方恢复和加强了联盟关系,还是有意义的。

04、费祎使吴

孙权同曹魏断绝关系,吴蜀双方互派使者,“通致情好”,激怒了魏文帝曹丕,决定对孙权兴师问罪。

次年(225)三月,曹丕以舟师征吴。宫正(即御史中丞)鲍勋谏阻说:“王师屡次征伐没有取胜的原因,是因为吴蜀唇齿相依,凭借山水险阻,有着很难攻取的地理形势。往年征吴时,龙舟飘荡,很是危险,大臣们都吓破了胆。如今又要劳师远袭,耗费钱财,臣以为不可。”

曹丕大怒,把鲍勋降了职。五月,曹丕到达谯县,八月入淮河,十月到达广陵旧城,在江边进行阅兵仪式, 显示军威。“兵有十余万,旌旗弥数百里。”

曹丕有渡江之志,但在吴军的固守下,又遇到天寒,河流结冰,战船不能进入长江。 曹丕也无计可施,望江兴叹道: "固天所以隔南北也!”只好率军退回北方。

差不多与曹丕这次南征的同时,诸葛亮也于这年三月率军南征平叛。由于吴、蜀双方的联盟关系,孙权不便公开支持向他表示臣服的雍闿叛乱势力。

在曹丕亲率大军南征东吴的情况下,孙权将他所任命的益州刺史刘阐,也从交州、益州交界处召回了。

同年十月,诸葛亮南征平叛胜利班师回成都,接着派费祎以昭信校尉出使东 吴,向孙权致以友好之意。

费祎字文伟,江夏人,年轻时游学入蜀。刘备立刘禅为太子,费祎为太子舍人。刘禅称帝后,费祎为黄门侍郎。

孙权性情滑稽,调笑起来没有限度,诸葛恪、羊衜等人才学渊博,果决善辩,当他们一起向费祎提出诘难时,话锋所到之处,费祎都能文辞通顺,语义笃实,据理回答,无所遗失。

孙权因此很器重费祎,对他说:“您是天下有美德的人,必当成为蜀汉的肱骨之臣,恐怕您不会多次来吴国了。“

孙权想把自已经常佩带的宝刀赠送给他,费祎答谢说:“臣以不才,何堪受此恩待?刀是用来讨伐叛逆、禁止暴乱的,但愿大王勉建功业,同兴汉室。臣虽愚弱,绝不辜负这次结好相待之意。“孙权表示赞许。

费祎完成任务回到蜀国后,诸葛亮提拔他为侍中。接着孙权派使者去成都,向诸葛亮表示慰劳,并赠给后主刘禅两头驯象,以示亲善之意。

诸葛亮同孙权重修盟好,不仅解除了他南征平叛时的外部威胁, 减少了统一南中地区的阻力,而且为他以后北伐曹魏,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05、南中叛乱

这样一来,封建隶属关系在西南地区便有所发展,客观上对南中地区社会的进一步封建化,起一定的促进作用。

诸葛亮对南中地区经济的发展也很重视。当地少数民族的经济发展不平衡,有的还过着原始部落的生活,生产力相当低下。为了迅速发展经济,诸葛亮积极推广汉族地区的先进生产技术,派人教当地的少数民族使用牛耕,改变原来落后的耕作方法,使生产得到了发展。一些原来居住在深山密林中,过著原始狩猎生活的少数民 族,"渐去山林,徙居平地,建城邑,务农桑",生活逐步得到改善。

他设置盐铁官,管理煮盐冶铁;还派人传授织锦方法,提高生产技术。还修复了久已不通的旌牛道(从今四川雅安到西昌的古道)和沿途亭驿,方便商旅往来,有利于各族间的经济联系。

诸葛亮这些发展生产的措施,有利于我国西南地区的开发。直到现在,云南一些少数民族地区,还流传着不少诸葛亮的故事,如佤族说他们的祖先盖房子、编竹萝,是孔明教的,稻种也是孔明给的。这些传说反映了对诸葛亮民族政策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