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后勤部长”:没有他,可能就没有永乐盛世

2020-10-01 23:41:21 作者: 大明“后勤部

反观历史,即便是在经历了“开皇之治”的大隋朝,隋炀帝在开挖大运河时也不慎把国家给“挖”没了。

而如今刚经历了战火的大明,又有什么力量支撑得起皇帝的“面子工程”呢?

这一切,夏原吉他有招。

首先,长期为国家理财的经验告诉夏原吉,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所以,他随身携带着一本记录了全国各地户口、府库、税赋变化的小册子,随取随用。

当朱棣问他:“现在我们国家有多少钱?”夏原吉对此作了详尽的解释,朱棣听后,更加确信自己当初的选择。

其次,他向朱棣提出“裁冗食,平赋役,严盐法,钱钞之禁,清仓场,广屯种,以给边苏民,且便商贾。”(《明史.夏原吉传》)

意思就是,通过裁撤多余的机构和人员,缩减国家财政支出。

通过减轻全国赋税,严厉打击私盐买卖,将囤积在仓库里的物品“变现”,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推广屯田种植方式,让边防军士在平时也能耕种,自给自足,减轻对国家财政的依赖。

对于没有分到土地的农民鼓励他们到边境去落户开荒,与民休息;通过颁布一些新政策,惠及商人,为大明经济发展提供助力。

紧接着,通过弹性税收方式,对税收对象“区别对待”。

他主张对富人增收税款,却建议皇上减免穷人的税收,允许人们出钱来代替劳动。

当皇帝需要赏赐臣下或外来使节时,他率先建议进行一次性封赏。

因为一次性的赏赐,虽然数额巨大,但可以有效减少因封赏的长期性造成的大明财政资源的持续浪费。

最后,当面对数量日益庞大的大明宗室,他提出了“开放盐引”。

即允许宗室藩王运销食盐,自给自足,减少朝廷每年需要支付及赏赐给藩王的大笔经费。

正是这些措施,扛住了永乐盛世下每一次大手笔的花销。

在保障皇帝的“面子工程”能够顺利实施的同时,也为大明在国家影响力、国库收支、百姓民生中找到了平衡点。

难怪清代历史学家赵翼赞叹道:“历朝论理财能者,唯桑弘羊、夏原吉二人也。”

由于夏原吉基本每次都能完成朱棣交代的“特殊任务”,朱棣也对他产生了足够的信任。

自永乐八年(1409年)起,朱棣命夏原吉辅导皇太孙留守北京,“凡铨选文武,经理财赋,修明礼乐,调遣军马,详审刑罚,兴止营造,激扬风纪,所以北奏行在,南启东宫,下令于天下者,皇太孙端拱惟公言是从。”(《明史.夏原吉传》)

可见,此时的夏原吉除了日常管理户部事务外,还承担批阅奏章、处理国家大事、辅弼储君的职责。

这份信任,甚至超越了永乐朝的内阁所承担的责任。

永乐朝有“不得专制诸司”的规定,而夏原吉却拥有处于皇太孙之下,凌驾于六部大臣之上的权力。

这已与当初朱棣的政治理念大有出入,甚至给人一种改变朱元璋“不设宰相”祖制的嫌疑。

这也无怪乎在后来朱棣驾崩后,太子第一个想起的人就是夏原吉。

但夏原吉当初选择与朱棣合作,仅是源于自身对天下苍生的考虑。

因此,他也做出过拂逆朱棣本意的行为,最严重的一次当属朱棣提出第三次北征计划时。

永乐十九年(1421年),当朱棣听到当初支持自己“靖难”的股肱大臣们纷纷反对自己三征漠北的计划时,他把目光转向了夏原吉——这位无条件支持自己近20年的大臣,他需要得到赞同的意见。

可是夏原吉这次却不再支持皇帝的贸然决定了。

他直截了当地说:“国家连年的战争,基本都无功而返。军马储备已经损失了十之八九,加上现在灾荒不断发生,早已内外交困。”

“更重要的是,您老人家现在身体又不好,还是静心调养为好。出征漠北这种事,您找个将领代表一下就行,您不用亲自去。”

夏原吉很明白,这种话一出口,肯定是要遭罪的。

但为了天下苍生以及一向对自己青睐有加的皇上,此言,皆出自肺腑。

但此时的朱棣,哪里听得进“忠言逆耳”。原本就希望得到赞同之声,无意中却被泼了盆冷水。

朱棣下诏抄了他的家,并下了诏狱。随后,三征、四征、五征漠北依次登场,直至朱棣在榆木川终结一代帝王生涯...

据说,此次抄家把“永乐盛世最强保障”夏原吉的真面目抄了出来。

掌管天下财赋数十年,家里除了皇帝赏赐之物以外,就只剩下些破衣烂衫,瓶瓶罐罐。

谁能想到,一辈子跟钱粮打交道的他,能将国家打理得井井有条。使“永乐盛世”威名远播,却没能为自己留下半分余财。

清廉至此,可见一斑。

这大概也是朱棣在驾崩前悔悟当初时,奋力喊出“原吉爱我”的主要原因吧。

当太子朱高炽将朱棣驾崩的噩耗告诉了在诏狱中的夏原吉时,史载,他伏地痛哭。

对于没能劝阻老皇帝北伐,他是懊恼的。

但他此时心里很清楚,太子前来找他的用意。

当太子询问他,自己登基后应该怎么执政时,他向太子提出了三条建议:

对于前两条,监国多年的太子也深有体会。

但最后一条,太子犹豫了。

他很清楚为“建文旧臣”翻案,等同昭告天下,他们家得位不正。

夏原吉指出,虽然“永乐盛世”创造了繁荣昌盛,但由于严刑峻法,统治阶层内部也产生了诸多尖锐的矛盾。

解决“建文”遗留的历史问题,可以有效弥补大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产生的创伤。

太子朱高炽经过一番思索,最终同意了。

在之后的仁宗一朝,夏原吉历任太子少傅、少保等职,以“三公三孤”身份继续为大明王朝保驾护航。

宣德五年(1430年),历仕五朝的“永乐盛世最强保障”夏原吉溘然长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