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多年过去,是否还有人记得大唐西域曾经孤悬绝域?是否还有人记得西域守军曾坚守四十年孤立无援?是否还有人记得他们浴血奋战无人生还?他们是安西守军将士,当时河西走廊沦陷,中原本土失联,吐蕃持续不断地进攻。
西域荒寒,敌军残暴,守军将士泣血坚守整整四十二年,那里的黄沙吹白了他们的青丝,吹皱了年轻的面容,在最后一场战争中,这样一群白发老兵披甲执锐,浴血奋战死守城门,最后全军覆没、无一投降。
这是一首落日苍凉的悲歌,这是一段被尘封的历史,但这重逾千钧的历史分量应该被世人所铭记,这些鲜为人知的民族英雄应该重回人们心中!这些英雄,万里孤城,最后一战,全军覆没,雪地里出场的尽是白发老兵。
万国拜冕旒
西汉武帝时期,张骞凿空,又有东汉时班超经略西域,自此西域便被纳入华夏领土之中,直至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动荡不安,西域领地失陷近四百余年。到唐朝中原再度繁盛,收复西域。
公元668年,唐灭高丽,高句丽王被押送至长安,新罗国也随之表示对大唐的臣服。此时唐朝的统治范围已北至贝加尔湖,西至咸海一带,华夏民族威震四海,四方来朝。
大唐长安的丝绸、茶叶、瓷器一车车地被送往西域,大唐边军一路护送,这些货物销至国外,掀起热潮,甚至一度成为外国人追捧的奢侈品。当时的阿拉伯商人不远万里、长途跋涉纷纷前往大唐。
甚至当时的日本天皇孝谦也表示愿意放弃天皇之位,去唐朝留学,如今遍布世界的唐人街也都是那个繁华年代所遗留的剪影。其盛世空前可见一斑。
山河日下
唐的繁盛恰如一场烟花般缤纷绚烂,但华丽过后余烬渐冷,炽热不再。755年,安史之乱爆发,一年后灵宝之战,因唐玄宗战略错误、臣相杨国忠昏庸奸佞,二十万唐军一夕之间尽数葬于潼关。
潼关失守、长安失陷,唐王朝一时之间危在旦夕。但此时根本没有战斗力强悍的军队,国内承平良久,军队疏于演练,一时难以抵挡。
而具有战斗力的当属东北边防军以及西北边防军,东北边防军被安禄山所把控,西北边防军一旦调离,周边国家必定会伺机而动,企图吞并河西、西域、陇右等地方。但平叛刻不容缓,权衡之才,唐王朝还是决定抽调西北边防军前往增援。
而此时的郭昕正值少年,尚不知他的命运也正是在这时悄然发生了变化。郭昕的伯父郭子仪先后平定叛军、收复河南、河西、河东等地,作战有功,得朝廷重用,郭家的命运也随之改变。
安史之乱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自公元755年持续至公元763年,大唐昔日的荣光也随着战乱而日渐衰退,也正是在这场动乱之中,西北部边防军抽调至内地,守备不严,西北地域的周边民族乘虚而入。
公元760年吐蕃族攻破陇右及河西等诸多州郡。如此一来,北庭与安西四镇被敌军呈包围状孤立起来,与朝廷无法取得联系。公元763年,陇右一带河西走廊被敌人攻陷,山河岌岌可危。公元766年,郭子仪奏请朝廷出兵巡抚安西、河西等地,郭昕奉命前往。
山高路远,江河阻绝,郭昕绕道吐蕃占领所在地一路奔向安西而去。此时的郭昕并不知道,这一去就再也没有回来的时候,原本只是安抚工作的郭昕,竟是挑起了领导将士抵抗吐蕃进犯的重任,一座孤城坚守了整整四十年之久。
铁血将军
安西守军在顶峰时期兵力达2.4万人,安史之乱时中央调度大批精锐,经回调后兵力仍然一万不到。与郭昕一同前往安西的是被任命为安西节度副使的于阗国王尉迟曜。关于郭昕与尉迟曜的历史记载十分残缺,甚至连他们的生卒年都不知道。
关于郭昕人们唯一清楚的就是他是郭子仪的侄子,但却不知道他的军事才能并不比其伯父郭子仪弱,不然也无法护住安西四十余年。尉迟曜是于阗王族,也是唐军坚守安西的重要人物。
郭昕担任安西节度使留后,之后河西沦陷,吐蕃对西域的攻势有增无减。兵力不足,根本难以抵抗,郭昕立马派遣一支小分队突破重围,前往长安寻求朝廷支援。当这只小队伍于768年抵达长安时,他们甚至都不知道先皇逝世,唐代宗继位。
唐代宗
满朝文武看着风尘仆仆、衣衫褴褛的士兵,莫比怅然落泪。但此时的朝廷破败凋零,中央境内已是危机四伏,难以再抽调援军前往西域。
安西军得知后却并没有放弃,他们耐心等待,因为他们坚信朝廷终有一日会对安西施以援救。吐蕃人的进攻咄咄逼人,安西军却坚守着那里的一方土地毫不退却。
公元781年,吐蕃攻陷伊州,刺史袁光庭坚守数年后弹尽绝粮,殉城而亡。哈密失守,西域门户大开,安西陷入危机。郭昕深知其中危急,派遣使者绕道回纥,前往长安寻求援助。使者到达后,禀告朝廷:安西守军从来没有退缩,西域是大唐的国土。
吐蕃围困安西十几年,安西却依然坚守着没有沦陷,朝廷上下无不唏嘘感叹,泣不成声。唐德宗听闻后,掩面而泣,对安西守军下达最高规格的嘉奖令,全体将士一律连升七级。但同样的是,难以派出一兵一卒。
在这种情况下,安西守军完全有理由投降放弃斗争,去过一个安逸的生活,他们完全可以像五胡乱华时的乞活军,抢劫粮食来果腹度日,或是像清朝的土尔扈特那般,弃城东归。但他们没有,他们的信仰不可磨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