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乃西南渡淮水,之衡山、南郡,浮江,至湘山祠。逢大风,几不得渡。上问博士曰:“湘君何神?”博士对曰:“闻之:尧女,舜之妻,而葬此。”于是始皇大怒,使刑徒三千人皆伐湘山树,赭其山。”这是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关于秦始皇二十八年南巡至湘山的过程全纪录。 大意就是:在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为震慑天下,就来场声势浩大的帝国南巡。当队伍行至湖南湘山的湘山祠时,始皇帝的车马行辕正待过江,忽然狂风掀起巨浪阻断了渡河。
秦兵马俑
为此,始皇帝怒不可遏,问博士:“这湘山祠供奉的算哪路神灵?”博士答曰:“说是五帝中舜的妻子,也就是帝尧的女儿,这里算她们死后的埋葬处”。听罢,秦始皇下令,让3000囚徒伐尽湘山上的森林,直到露出红泥为止,故名为“赭其山”。始皇帝此举就是象征性地剥掉湘君的衣服,通过此种惩罚以满足个人的战胜欲。还有,秦的囚徒衣物皆为“赭色”标识,这也相当于两位湘君被始皇帝硬生生的贬为囚徒类。
秦始皇
通过这种描写,始皇帝只剩下一张“独夫民贼”的嘴脸了。
说明一,始皇帝沽名钓誉的巡游行已受到上天的憎恶,就不让其过江;
说明二,始皇帝狂妄自大已登峰造极,采用如此极端拙劣手段报复神灵。
就《史记》这段记载,几乎让普天下所有人深信不疑。
万里长城
然而,随着湖南大学岳麓书院秦简(2006年12月)的面世,将司马迁对始皇帝的文字描写来个180度的逆转:始皇帝不仅没有所谓的伐尽湘山上的森林狂妄症,相反的是他却有一份保护湘山的森林特殊诏令。
请看最近出版的《岳麓书院藏秦简(伍)》的一条“秦始皇禁湘山”的诏书。全文是:
秦始皇
廿九年四月己卯,丞相臣状、臣绾受制相(湘)山上:“自吾以天下已并,亲抚晦(海)内南至苍梧,凌涉洞庭之水,登相(湘)山、屏山,其树木野美,望骆翠山以南,树木□见亦美,其皆禁勿伐。”臣状、臣绾请:“其禁树木尽如禁苑树木,而令苍梧谨明为骆翠山以南所封刊。臣敢请。”制曰:“可。”廿七
秦始皇
该“诏书”有始皇帝巡游湘江,登临湘山,因怜爱“其树木野美”,则下令“皆禁勿伐”的记录。
还有,秦简明确记载,丞相隗状和王绾向始皇帝提出,希望能将“野美”的湘山、屏山化为皇家禁苑,禁止百姓对山上树木琳琅进行砍伐。
总的来说,《史记》里面的始皇帝天地无惧、搏击神灵,藐视一切,俨然一犹斗之困兽。而秦简里的嬴政,却对大自然深深敬畏,咋看就一现代感极强的环保主义者。此二种截然不同的始皇帝之面目,哪个才是真“信史”呢?
万里长城
以学者们专业的视觉看,第一手的考古资料比之剪裁摘录的史料,更具有可信度。这点无疑!
还有,后世的王朝为了彻底否定前朝,常常使用无中生有,丑化、夸大手段再平常不过了。
再说回湘山,本为楚地。而楚又是山东六国中反秦情绪最强烈的地区。当始皇帝出巡时,一些楚人在愤恨中 “秦始皇赭山”就出炉了。这些,又被儒生司马迁老人家收录。儒法可谓天敌!
秦始皇妃
另外,再细想一下,青铜和铁器混用的时代,让3000囚徒短时间内把湘山砍伐成秃子,也太高估他们的战斗力了,那不是光头强的电锯伐木时代。
基于以上分析,“秦始皇赭山”是标准的憎恨、污蔑之辞。
历史的关键,就在于求得真相,而真相又来源于文本。相信随着竹木简牍和文物陶器等等铭文的不断出土、发掘,千古一帝的暴君丑陋面纱将被慢慢全被剥离。
岳麓书院秦简
真心希望:客观一点吧,别再给始皇帝泼脏水了!
对此,不知道您有什么看法呢?欢迎下方留言、讨论,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