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号,顾名思义即国家的称号。在我国漫长的奴隶制、封建制时代,统治者建邦立国,均有国号;历代王朝更易,皆改定国号,国号就是王朝之号,政权之号。
我国国号起源很早,《史记?五帝本纪》:
“自黄帝至舜禹,皆同姓而异国号,以章明德。”
以传说中的黄帝至清王朝,中国历史上,有统一,有分裂,究其国号来源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以地名而定国号。
“尧号陶唐”是因为尧曾先后受封于陶(今山东陶县西南陶丘)和唐(今河北唐县西北)而起。禹号夏,因受封于夏邑。汤号商,是因其始祖契居商,后盘庚迁都殷,因而商也被称为殷。周是其古公亶父定居于周(今陕西岐山)。
秦朝,是由于它的始祖住在秦地而得名。汉朝是因刘邦曾接受项羽之封为汉王,拥巴蜀汉中一带地区而来。宋朝则是赵匡胤在后周恭帝时曾为宋州节度使,所以改国号为“宋”。
第二,以爵名定国号。
一个人因各种原因受封,其爵名往往与其地名相一致,以后“得国”便以此为名。唐朝创建人李渊袭封唐国公,在其封地起兵反隋,建号为唐。
晋朝司马氏受封河内温县,因温县本是晋地,所以建号为晋。
隋的国号,是来自其创建人杨坚称帝前承袭了其父隋国公的封爵。
第三,以有代表性的物产定国号。
如契丹族建立的辽,以宾铁为号,取其坚,用以象征国家政权巩固之义。金的国号,据《金史?地理志》是由于其国都附近产金而得名。
第四,以吉祥语或谶语的含义来定国号。
如南朝的齐,据《南齐书卷28崔祖思传》中记载:
“宋朝初议封太祖为梁公,祖思启太祖日:谶书云:‘金刀利刃齐刈之’,今宜称齐实应天命。”
又如元朝的国号,忽必烈采纳太保官刘秉忠的建议,取《易》中的“大哉乾元”之义,而由蒙古改为“元”。
第五、据所奉宗教名命名。
明朝国号源于明教,明教本有明王出世的传说,经过500多年公开和秘密的传播,明王出世成为民间所熟知的预言,朱元璋原是小明王的部将,害死小明王,继之而起,国号大明。
国号大致来源于这五个方面。
我国还出现许多有趣的国号。
我国历史上有四个“五代”:
一是黄帝、尧、舜、禹、汤。
二是唐、虞、夏、商、周。
三是南朝的梁、陈,北朝的齐、周和隋。
四是五代十国时代的梁、唐、晋、汉、周。
我国历史上还有一个朝代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号的。
如元朝先称蒙古,统一后改称元,清朝先称金,统一后改称清。十六国时代,由刘渊所建立的后汉,又改号为赵。三国时代在成都建都的刘备,国号为汉,史书上据地域又称之为“蜀”,习惯上又称为“汉”。
我国历史上有几个朝代使用同一国号。
特别是周、秦、汉、魏、晋、唐等字,都多次被重复用作国号。
以周为例,据不完全统计,计有先秦姬氏所建的几个周、南北朝时代字文觉所建的周(史称北周)、唐代武则天所建的周(史称武周)、五代时期郭威所建的周(史称后周)、元末张士诚所建的周、清朝吴三桂所建的周。
又如秦,有周代的嬴秦、十六国时代苻坚所建的秦(史称前秦)、姚姜所建的秦(史称后秦)、乞伏国仁所建的秦(史称西秦)、隋末唐初薛举所建的秦。
这么多重复的国号,为了区别以防混淆,后世史家给国号前面加上一些表示方位(东西南北)、时序(前后)、姓氏(如苻、姚)等字作区别。
凡是在国号前面有前后南北东西或姓氏,一般都是后世史家难加的。习惯上,凡是重复的朝代,有西和东对称的,一般西在前而东在后,如西周、东周;西汉、东汉;西晋、东昏。有北和甫对称的,则北在前而南在后、北宋、南宋。也有同时并存的,如五代十国时代的南汉与北汉,也有不对称的如五代十国时期的南唐,没有与之对称的北唐。
我国史书上还有以京城代表其国号,如西汉为西京、东汉为东京。
我国历史悠久,朝代众多,国号也是其他古国所不能比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