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为什么一定坚持嫡长子继承制?选贤不好吗

2020-10-04 15:23:01 作者: 古人为什么一

到了宋以后,主要是科举出身的士大夫主政。这伙人一定要搞嫡长子继承制。冠冕堂皇的理由是坚守儒家礼制。但实际上,就是没事找事,立谁当皇帝跟这帮打工仔没啥关系。但这么想就是不讲政治。政治的本质是关系。关系攻略就要做一些看似没意义的事情。因为事情不重要,关系中的地位,才重要。嫡长子继承制,就是大臣们牵制皇帝的一张牌。不仅要嫡长子继承制必须管到底,就是皇帝认不认亲爹也要管。

宋仁宗没有儿子,所以过继了濮王赵允让第十三子赵曙当儿子,也就是宋英宗。但宋英宗的命运相当悲催。宋仁宗没有儿子,他就被送进宫当养子;宋仁宗一有儿子,他就被送出宫没人理。好不容易熬到继位了,这家伙肯定心不服,非要给自己的亲爹濮王赵允让一个皇考的名分。“生曰父,死曰考”、“父曰皇考,母曰皇妣”。宋英宗就是想叫死了的亲爹一声爹。但这件事大臣们集体反对。这就是濮议之争,整个北宋朝堂啥事不干,硬是搞了十八个月。

非但宋朝玩亲爹是不是亲爹的权力游戏。明朝也搞,而且还能玩出人命来,比如嘉庆年间的大礼仪之争。大臣们真的在意皇帝的亲爹是谁和怎么称呼亲爹吗?事情本身不重要,但事情中的关系攻略才重要。大臣制约皇帝,才是是嫡长子继承制和各种亲爹问题的本质。

我们肯定要问:嫡长子继承制科学吗?

不科学,但科学就一定正确吗?科学很可能也是一个伪命题,一是说不清标准;二是并不一定就能有好的结果。

而嫡长子继承制,一个最大的功用就是定分止争。

虽然皇帝的儿子多,但名分早定了,就是嫡长子。其他的儿子,也别有什么非分之想,因为想也没用。智宣子选智瑶当继承人,结果硬是搞的小宗智果一族别族而居了。你不用这个硬标准说话,那就等着出大事。可能还没等继承人选出来,国家或家族就得搞出战争来。

还有一个优点就是可操作性、易执行。

赵简子选择继承人,搞了一场三年时间的考试。选贤,听起来真科学。但科学的成本也是极高的。关键是你科学了半天,也不见得就能选出贤子贤孙来。

但宋明期间肯定是把这套制度给异化了。

嫡长子继承制,的确能够定分止争,的确效率高、易操作。但只要老皇帝不傻、国家还算稳定,那选个看上去能力出众的儿子,也没啥问题。比如,清朝就是这么干的。但是,大臣们可不这么想。他们把嫡长子继承制和儒家礼仪当成了权力斗争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