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庄王为什么可以称霸中原?贤相孙叔敖功不可没

2020-10-05 11:18:08 作者: 楚庄王为什么

楚庄王即位之初,天灾连年,周边部族不断骚扰,楚贵族纷争不已,此“内忧外患”的形势,使楚国面临严峻的考验。

楚庄王举用忠贤之士担任要职,后又得到第一循吏孙叔敖的辅佐,进行政治改革。即位第三年,庄王率军平息群蛮之乱,增强了国力,使楚国出现一派国富兵强的景象。

楚庄王之所以能称霸中原,除了其本身雄才大略、具有政治智慧和军事才能外,最主要的是原因,还是得力于贤相孙叔敖的辅佐。

孙叔敖雕像

欲治其民,必先养民安民

为政之道,以顺民心为本,以厚民生为本,这是儒家的治民思想,也是孙叔敖执政时的态度。他仁厚爱民,善施教化,以政宽得人和,使楚国国泰而民安。

《史记循吏列传》记载,楚庄王未经深思熟虑,就轻率更改币制,让百姓在使用上不方便,人人无法安心做买卖。

孙叔敖得知后,上朝劝谏庄王恢复旧币制。所幸庄王是个肯纳谏言、知过能改的国君,因此下令恢复旧制,还给人民安心有秩序的生活。

孙叔敖凡事皆以养民安民为主,若遇必须改革时,也尽量以温和的方式进行,避免烦政琐令,徒增百姓的困扰。

《东周列国·春秋篇》楚庄王剧照

《史记循吏列传》又载,楚国人民习惯造底座低的车子,庄王觉得这样不便于马的驾驶,想下令把车子的底座造高。

孙叔敖认为治民理应处处体恤百姓,经常颁布法令使人民无所适从,这是扰民行为,于是建议以加高门槛来实施,过了半年,便让百姓改变习惯,自动加高车子。

像这样不用教令而使人民自然顺从教化,近处的人看到了就群起效尤。这不但解决了楚庄王的问题,又避免政令繁多而招致的民怨,创造了国家和百姓双赢的局面。

廉洁自律,重视法治

在世俗人眼中,爵位、权力和俸禄是为官者的追求,并且与官职的高低成正比。换言之,位居高位的官职理应具有更高的爵位、更大的权力和更多的俸禄。

孙叔敖雕像

孙叔敖出任令尹时,勤于职守廉洁自律,如《韩非子》云:“孙叔敖相楚……面有饥色,则良大夫也,其俭逼下。”《盐铁论》亦云:“孙叔敖相楚,妻不衣帛,马不秣粟。”

处处都显示出孙叔敖为官清廉节俭的一面,甚至不让其子袭爵受职,于是当他去世后,其子生活贫困,以砍柴谋生。

所幸优孟以“角色扮演”的方式点醒了楚庄王,封寝丘之地予孙叔敖之子。从《史记滑稽列传》中记载孙叔敖儿子生活贫困之状,便能了解孙叔敖为政清廉的程度,明白他受百姓尊崇爱戴、成为一代名相的原因。

优孟冒着生命危险在楚庄王面前假扮成孙叔敖,而楚庄王了解优孟的用意,便赐封孙叔敖之子寝丘四百户为封邑,用以供奉孙叔敖的祭祀,自此以后再传十代都没有断绝。在孙叔敖的身上,可以验证廉吏不但万世流芳、受人景仰,还能造福后代子孙的真理。

《东周列国·春秋篇》优孟剧照

除了拥有自律清廉的操守,孙叔敖在执法时也能秉公而断,不徇私情。

虞丘是推荐孙叔敖为令尹的楚国国老。有次虞丘家中有人犯法,孙叔敖法不徇私情,执而戮之。虞丘不但不生气,反而还在楚庄王面前称赞孙叔敖的公正。

楚庄王能有像虞丘和孙叔敖这样,以国家为重、置私人情感于度外、秉公执法的贤相辅佐,使得楚国上下一片和乐,人人守法,社会祥和。

孙叔敖自奉俭约,即使位高权重,也坚守清廉任官;重视法治,不需严刑峻法,却能创造和谐安定的治世,得到楚国上自楚王,下至百姓的爱戴。

司马迁在《史记·循吏列传》中,以孙叔敖为第一人选,不是没有道理的。

司马迁剧照

整顿军制,提升战斗实力

孙叔敖为令尹期间,正是楚国迅速崛起、争霸中原的关键时期。

自从晋楚“城濮之战”后,晋国堂而皇之地登上霸主的宝座。楚国虽想报一箭之仇,但因在若敖氏专政之时,楚国内部斗争十分激烈,无暇他顾。

直至楚庄王即位,举贤任能,励精图治,尤其在孙叔敖为令尹后,君臣同心一致,进行政治军事上的改革,增强了楚国对外作战的实力。

霸主必须要有强大的军事力量作为后盾,改革军事、增强军队实力是唯一的办法。正因如此,孙叔敖首先将楚国三军分为右、左、前、中、后五部,使各部皆有一定的定位,采取行动时的先后也井然有序,职责十分清楚。

《东周列国·春秋篇》楚国战车剧照

军中所有官吏各自建立标明职司的旌旗,军事行动依旌旗指示。规矩一旦建立,各个职位的人各司其职、各就战斗位置,即使没有号令,军中也已有完善的制度。

经过孙叔敖的整军经武,楚国军队职权十分清楚明确。一旦上了战场,士兵即可在秩序分明中发挥强大的战斗力,冲锋陷阵,横扫千军。这也是楚国在战场上经常能拔得头筹的原因之一。

如在晋楚“邲之战”中,由于孙叔敖善用战略战术,主动进攻,使晋军大败,之后楚庄王继续北进,征伐山戎,饮马黄河,问鼎周郊,登上春秋霸主。

加强楚王室的力量,抑制贵族势力的发展和壮大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