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为何自称“妾本崇台女”?内藏典故,明写妃子不得宠实写自己

2020-10-05 20:34:29 作者: 李白为何自称

天宝十一年,52岁的李白受故人礼部员外郎崔国辅之子崔度的邀请,共同游览昔年燕昭王拜乐毅为将的黄金台。

黄金台所属的幽州在当时是安禄山的辖区,此时,距离安禄山起兵发动安史之乱,还有三年。

李白此次出游,并非是为了玩耍,他在和朋友于十一、裴十三为他饯别的宴席上曾吟诗一首:

“劝尔一杯酒,拂尔裘上霜。

尔为我楚舞,吾为尔楚歌。

且探虎穴向沙漠,鸣鞭走马凌黄河。

耻作易水别,临歧泪滂沱。”

在这首诗中,李白自比项羽、荆轲,他直言自己此去到安禄山的地盘探虎穴,如同荆轲刺秦般,危机重重。

李白在幽州,目睹了安禄山招兵买马、储藏兵器和粮食的举动,他已经意识到安禄山有不臣之心。

【安禄山剧照】

李白有感而发,写下了《公无渡河》一诗,在诗中他将安禄山比作“风沙”、“长鲸”,认为他会对国家造成危害:

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

波滔天,尧咨嗟。

大禹理百川,儿啼不窥家。

杀湍湮洪水,九州始蚕麻。

其害乃去,茫然风沙。

……

有长鲸白齿若雪山,公乎公乎挂罥于其间。

……

诗的开篇,李白描写了黄河之水决开昆仑、冲击龙门一事,由此引出大禹治水的远古神话。李白说大禹治好了洪水,却留下了“茫然风沙”。

有一个狂夫不听妻子言,要渡黄河时,被河水溺死,尸首飘到了大海成为了长鲸的食物。

长鲸这一意象不是第一次出现在李白诗中,在《北上行》中,李白便曾用它来代指安禄山的叛军:

奔鲸夹黄河,凿齿屯洛阳

李白的心中有安邦定国、澄清天下的远大理想,但他却没有施展的机会,曾经在翰林院的时候没有,如今被赐金奉还的他更没有机会了。

理想和现实如同一道难以跨越的鸿沟,挡在了李白的面前

李白研墨起笔,将满腔热血尽述于纸墨之间,化作了一首《邯郸才人嫁为厮养卒妇》:

妾本崇台女,扬蛾入丹阙。

自倚颜如花,宁知有凋歇。

一辞玉阶下,去若朝云末。

每忆邯郸城,深宫梦秋月。

君王不可见,惆怅至明发。

元代萧士赟在点评这首诗时说道:

此诗太白既黜之作也。特借此发兴,叙其睽遇之始末耳。然其辞意眷顾宗国,系心君王。亦得《骚》之遗意欤

《邯郸才人嫁为厮养卒妇》是一个古乐府曲名,这个典故的由来出自《史记·张耳陈余列传》:

秦朝末年,陈胜、吴广起义掀起了反秦的浪潮,陈胜的部将武臣在攻下邯郸后,便自立为赵王。

有一次,武臣在外出的时候,因为莫名的原因被燕军给抓住了,燕军直言拿出赵国一半的领地就可以救出赵王武臣,不然就杀死他。

赵国几批派出去商谈的使者,都因无法和燕军达成共识,被燕军给杀害了。

正在大家一筹莫展的时候,赵王手下一个负责劈柴煮饭的小兵却扬言,自己要去把赵王给带回来:“吾为公说燕,与赵王载归。”

他的室友都嘲笑他:“大人们派了十几个使臣去,都没成功,你去能有什么用呢?不过是去了就被杀死的命罢了!”

谁也没有料到,这个小兵还真把赵王救出来了,赵王回来后很高兴,就将邯郸城内一位有名的才女嫁给了这个小兵为妻。

在这首诗中,李白自比“妾本崇台女”,起先她因容貌(才华)被君王选入宫,后来,她又因年老色衰,君王便疏远了她,只落得“君王不可见,惆怅至明发”的凄凉结局。

李白用这个曲名,其用意十分明显,表面上他是写一位少女嫁入宫中失宠后的感受,实则他是在写自己就如同那个小兵一样,希望能够获得报效国家的机会,他一定不会辜负君王的期望

李白还是这李白,可唐玄宗却早已不是十几年前励精图治的模样,李白的期望注定要落空了。

对于唐玄宗而言,他欣赏的是李白的才华,而非李白的政治才能。

所以,唐玄宗把李白招到翰林院后,可以拉着他参加宴会,听曲、喝酒、写诗,却唯独没有给予李白他最想要的治国平天下的机会。

李白《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近者逸人李白,自峨眉而来,尔其天为容,道为貌,不屈已,不干人,巢、由以来,一人而已……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

但纵观李白的一生,他在文学方面具有极高的造诣,政治上的才能却差之远矣

五十三岁的李白三入长安,打算向朝廷反应自己的所见所闻,揭露安禄山试图谋反一事,并献上自己制定的解决隐患的计谋。

李白一开始,是想找哥舒翰帮忙进言,他还写了一首《述德兼陈情上哥舒大夫》,称赞哥舒翰:

丈夫立身有如此,一呼三军皆披靡。 卫青谩作大将军,白起真成一竖子

但当时唐玄宗对安禄山的信任已经到了一种病态的程度,太子进言他不听,大臣进言他甚至还有可能将进言者绑起来送到安禄山面前。

哥舒翰此人擅于明哲保身,在这样敏感的时刻,他是不肯站出来为李白进言担保的。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