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55年,是唐朝历史上非常诡异的一年。
这一年,发生了三件大事。
第一件,是制造了安史之乱的安禄山叛军一路攻城略地,先下洛阳,又占潼关,直逼唐都长安,唐玄宗无险可守,又接连失了高仙芝、封常清、哥舒翰等名将,只得携少数人仓皇出逃。
第二件,是唐玄宗率领王公大臣途径马嵬驿时,禁军将士突然哗变,龙武大将军陈玄礼先杀杨国忠,再要求唐玄宗处死了杨贵妃,一代女神香消玉殒。唐玄宗彻底声威扫地。
第三件,是“马嵬驿之变”后,唐玄宗的逃难队伍继续西行至扶风,可路上一帮“吃瓜群众”突然围了上来,哭着喊着留下太子李亨,说什么也不让他走了。
于是,逃难队伍一分为二,唐玄宗率众逃入四川,而太子李亨则北上至朔方灵武,并在唐玄宗不知情的情况下突然称帝,尊唐玄宗为太上皇。
这三起事件,以安禄山的叛军直捣京师肇始,以太子李亨自立结束,有着非常强的因果关系。其中,后两起事件尤为诡异:
唐玄宗本人靠着兵变起家,他一次兵变杀掉韦后、安乐公主,二次兵变逼死姑姑太平公主,老爸唐睿宗也在之后不得不禅位。
而且,“马嵬坡之变”时,他已经当了40多年皇帝,执政经验非常丰富,为什么对近在咫尺的兵变毫无知觉呢?
在刑侦剧中,我们常常可以听到这样的理论:谁是这场阴谋的最大受益人,谁就是最大的嫌疑人。
后两起事件,最大的受益者,不是陈玄礼,而是太子李亨。下面,我们从历史事件的经过出发,分析太子李亨身上的嫌疑。
一、“马嵬驿之变”的主谋是陈玄礼?
很多人认为,“马嵬驿之变”的主谋,应该就是唐玄宗身边的禁军头领——龙武大将军陈玄礼。
在离开长安时,由于唐玄宗一行出逃前根本没有系统准备,整支逃难队伍就连保障生活最基本的粮草都没有备好。
大部队逃到咸阳望贤宫时,就已经人困马乏、饥饿交加,就连唐玄宗本人也没有混上一口吃的。
这时候,宰相杨国忠从市场上买来些胡饼给皇帝充饥。周围的百姓得知皇帝来了,也纷纷献上食物,那些皇子皇孙顾得不体面,纷纷抢食,但还是没能填饱肚子。
皇亲贵胄都吃不饱,更何谈那些底层士兵了。
到了马嵬驿,愤怒的情绪在军中蔓延。整支队伍弥漫着消极抱怨甚至是杀气。
禁军统领陈玄礼看到这种情况,决定把怒火引向奸相杨国忠。
于是,他在饥饿的禁军面前慷慨陈词一番,以杨国忠企图与番人勾结谋反为借口,将其斩杀。
饿红了眼的士兵们随后将杨国忠分食,可见他们的心中对朝廷的怨恨之深。
可这还没完,杨国忠死了,他的从妹杨玉环还在。禁军将士担心她活着迟早会算后账,于是陈玄礼觐见唐玄宗,要求皇帝处死杨玉环。因此才有了贵妃的殒命。
那么,陈玄礼是否为“马嵬驿之变”的总导演呢?从陈玄礼后期的表现来看,并不像。
首先,唐玄宗命人杀死杨贵妃后,陈玄礼的反应是解开甲胄、放下武器,顿首谢罪。其次唐玄宗与太子李亨分道扬镳后,陈玄礼并没有选择追随李亨,而是继续跟唐玄宗入蜀。收复长安后,他又跟玄宗返回长安。而不久,他又被唐肃宗李亨勒令交出兵权被迫退休。
如果陈玄礼顿首谢罪的行为是在故意表演的话,那么他为何敢于追随唐玄宗入蜀呢,他不怕报复吗?他同李亨一起北上,并且拥立其为皇帝、作一个元从功臣不更好吗?
而反观太子李亨,他发动“马嵬驿之变”的动机却是十分充分的。
二、“马嵬驿之变”的幕后指挥是李亨
开元十五年,29岁的李亨开始做太子,一直到开宝十四年,他已经45岁了,头发都已花白,真可谓是老太子了。
这如此漫长的岁月里,李亨的太子地位并不稳固,个人势力也没有得到较大发展。这是因为,唐玄宗惯于使用平衡手段,借宰相的相权去打压太子的权力。
唐玄宗先后任用过两个奸相,即李林甫和杨国忠,他们曾多次制造事端、罗织冤案,打击李亨一党。
可以说,在“马嵬驿之变”前,李亨已经忍唐玄宗、杨国忠很久了,就差一个反击的机会。
而唐玄宗的西逃,给了李亨反戈一击的天赐良机。
禁军将士们一路劳顿且食不果腹,怨声载道,这个很好理解。
但因为一两天饿肚子而闹到即将哗变、造反的地步,则很显然有失皇家禁军的风范,这背后肯定少不了别有用心者的故意煽动。
而煽动者也很快将矛头瞄准了奸相杨国忠。安禄山反唐,打的旗号也正是诛杀杨国忠。陈玄礼本人似乎也并不反对借机收拾了这个奸相。
于是,在这种内外力的作用下,陈玄礼率兵手刃罪魁祸首杨国忠。这个推论,在《旧唐书·杨贵妃传》中有所影射:“(杨贵妃)从幸至马嵬,禁军大将陈玄礼密启太子,诛(杨)国忠父子。”
这段史料证明,在杀杨国忠以前,陈玄礼与太子李亨是有过沟通的。
而且,我们还不能排除另外一种可能,那就是陈玄礼主观上并没有杀死杨国忠的意图,而是被李亨所迫。
这是因为,禁军大将虽然地位显赫,但还是无法与当朝宰相相提并论。禁军大将不经请示皇帝,就擅自杀掉宰相,无异于造反。
所以,如果没有坚硬的后台,比如太子李亨,或者是被人逼迫,陈玄礼绝没有勇气这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