徭役异常繁重,辛苦劳作只能糊口,北宋农民的生活为何如此艰难?

2020-11-04 08:12:50 作者: 徭役异常繁重

政府将沉重的徭役负担强加在民众身上

名目繁多的征税名目,令广大北宋农民始终都难以接受,他们每年能够通过农业生产创造的经济,除了在的官方赋税盘剥之下,还要受到地方贪官的剥削,以及封建大地主的抢夺。

这使得他们辛苦一年,能够做到养家糊口就十分不错了,因此很难再像那些工商业主那样,有资本、有条件追求更好的生活。

北宋政府还出台了一项和买政策,这是一条类似于调控市场物价的方式,其实早在西汉时期就已经出现了。

北宋政府经常将布帛、粮食作为和买的范围产品,按照当地生产的数量多少,以不同的价格购进,作为以后市场调控的基础。

生产数量多的,政府就低价收购,而生产数量低的,政府就高价收购。但是这种和买方式很快就变成了明目张胆的抢劫,大部分的官府都通过直接的"百取",将这些布帛、粮食私吞,严重侵犯了广大民众的经济利益。

在百姓经济压力不断加大之时,北宋政府还强加给了他们沉重的徭役负担。按照当时户等的划分,一般的主户只需要到条件较好的官府去服差役,但是也是比较沉重的。

还有一种更加沉重的劳役叫做杂徭,这些都是沉重的体力活,政府通常将这些杂徭交给广大的贫苦农民来做。

地主与形势户将沉重徭役负担转移给贫苦民众

在北宋的农村户等的划分上,其实是有着非常显著的等级区分的,比如农村主户一般包含了五等种类,我们称之为"五等版籍"。

地主和中小地主实际上占据了农村主户中的统治地位,他们经常成为第五等户,也就是自耕、半自耕农的剥削者和压迫者。

由于主户中的大、中、小地主都有着一定的经济实力,同时兼具一定的背景实力,以此他们在农村来说,是具有特权的一个群体。

比如在北宋政府进行劳役安排之时,原本农村的所有等级主户都是由义务去执行的。但是这些地主为了能够逃避劳役,便通过自己的经济和政治特权进行转移自己的劳役。

他们拥有大量的田产、房产,同时还有一定数量的佃户,因此他们一直都是北宋政府的重点劳役对象。

为了能够逃避劳役,这些地主和形势户无所不用其极,他们将自己名下的田产、佃户全部分散成了多个户头,由某个人成为名义上的户主,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诡名子户"。

同样的道理,他们将自己的土地假装贡献给了当时寺庙、道观,称之为"诡名寄产"。

同时还有"诡名挟佃",通过这种虚伪的、不法的方式,将自己的资产进行分割,而地主和形势户们则成为其中的某个劳动者,实际上他们才是真正的户主。

就这样,他们便能够逃脱劳役的范围,将沉重的劳役负担转嫁给了贫苦的百姓。

徭役和赋税成为北宋百姓的两座大山

北宋作为一个工商业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整个封建体制在如此新型且充满活力的经济模式的推动下,也出现了非常显著的变革。

也正因如此,特别是经济和政治上的重要变化,使得北宋被认为是中国封建历史时期,一个全新阶段的开创者。

在工商业经济以及商业城市不断发展之时,北宋的农业却呈现出了截然相反的发展局面。

尽管农业经济在北宋时期的国民经济比例当中依然十分重要,但是与前朝农业经济的重要性和比例相比,已经有了非常明显的衰落。

尽管这并不能说明农业经济发展的猛烈衰退,但是却从侧面展现出了工商业经济的重要性。

与此同时,作为依然是以封建小农经济为根本经济基础的北宋王朝,对于农民进行全面控制,稳定农业社会阶层的统治秩序,依然是北宋中央统治集团的主要目的。

而北宋政府的主要统治方式就是通过赋税的增加,加强对于百姓的经济剥削,而广大百姓在不断遭受中央政府的剥削之时,同样也要受到本地官员、封建主的欺压和凌辱。

这对于广大农村百姓来说实际上是非常艰苦的,他们一方面要进行高强度的农业体力劳动,同时还要将每年的农业收成大部分上缴,只能够留给自己少量的东西。

一旦发生灾荒,北宋的农村社会的受灾率是非常高的,再加上封建政府强制的高强度劳役,使得大量的封建地主,将这种劳役强制转移给了广大农民,这使得北宋时期农业民众生活愈发困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