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挥泪斩马谡:蜀汉内部斗争的必然结果

2020-11-04 08:17:00 作者: 诸葛亮挥泪斩

蜀汉建兴六年春,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呼声震天,与此同时,祁山战鼓擂响,与三郡遥相呼应,诸葛亮北伐正式拉开了序幕。然而,远在洛阳的曹叡似乎早已察觉到异常,在一阵深思熟虑后,遣大将军曹真与右将军张郃共赴前线御敌。这场战争的结局以马谡街亭失守被斩,诸葛亮退守汉中而告终。

诸葛亮剧照

显然,街亭失守直接导致北伐失利,马谡对此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可事实上,此次北伐失败的主要原因并不在马谡一人身上,究其根本,是蜀军战斗力不如魏军,马谡虽有过错,但绝对罪不至死。

既然如此,诸葛亮执意处死马谡是为何故?

传统的观点认为,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是为了明正典型。《蜀书·马谡传》注引《襄阳记》载诸葛亮云: “孙武所以能制胜于天下者,用法明也。是以杨干乱法,魏绛戮其仆。四海分裂,兵交方始,若复废法,何用讨贼邪! ”

这段话表明,诸葛亮把军纪严明当做成功的第一先决要素,尤其在战争的紧要关头,队伍必须服从军纪,决不能擅自行事。马谡刚愎自用,不听调度明显违背了诸葛亮的要求,处死他是再合理不过的事。如果不按军法处置马谡,诸葛亮底下的将士谁能信服?又如何讨伐曹贼?况且,马谡是犯了军法里的三大罪,败军失军、违抗军令和阵前逃亡,这三罪里面哪一条都足以处死。

马谡剧照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诸葛亮处死马谡是为了平息众怒,顺便给刘后主一个交待。

根据当时的历史情况看,马谡与诸葛亮是有交情的,诸葛亮曾破格提拔过他,如今街亭失守,蜀军帐中必有多人不满,特别是不受重视的魏延等人。当然,不满的人还有刘后主,因为他对北伐一事不看好,一直想偏安一隅,如今诸葛亮败北而归,心里唠叨是少不了的。

诸葛亮与刘禅

其实,除了以上两种观点,还有很多种观点,诸如激励士气说、丢卒保车说等,但接受程度没有这两种观点高,在此便不多做详谈。

我们来从一个新的角度看待诸葛处死马谡的必要性。

在诸葛亮首次北伐前,蜀国内部并不是铁板一块,存在着五大势力。

这五大势力分别为:以关羽、张飞、麋竺等人为代表的元老势力;以诸葛亮、庞统、马良等人为代表的荆襄势力;以赵云、魏延、马超等人为代表的部曲势力; 以法正、李严、孟达等人为代表的东州势力;以黄权、张裔、谯周等人为代表的的益州派势力。权势之间是此消彼长的,蜀汉的五大势力同理。

李严

荆州之战前,元老势力最盛,益州势力最弱。毕竟关羽张飞等人是刘备出生入死的好兄弟,成为核心集团是意料之中的事,而益州人士与刘备的纽带联系只有单纯的君臣关系,地位不明而喻。

荆州之战后,随着关羽与张飞等元老势力的主要成员相继去世,蜀汉内部平衡被打破,李严为首的东洲势力崛起,与诸葛亮为首的荆襄势力相互抗衡。

东洲势力之所以能够崛起,原因很简单,刘备的“有意”安排。《三国志·蜀志·李严》载:章武三年,先主疾病,严与诸葛亮并受遗诏辅少主;以严为中都护,统内外军事,留镇永安。

大意简洁明了,刘备任命诸葛亮为丞相,治理内务;任命李严为中都护,统帅三军。这样做旨在平衡蜀汉内部的平衡。

刘备托孤后,不久便撒手人寰。诸葛亮本不想背离先主的初衷,埋头治理朝政,可他心里一直有个夙愿,即复兴汉室,还于旧都。所以,以诸葛亮为首的荆襄势力通过南中叛乱一事打压以李严为首的东洲势力,逐渐掌握了蜀汉政权。

实际上,荆襄势力在北伐前虽把持蜀汉政权,但在军中却并不占优势,所以诸葛亮急于提拔马谡,这不只是因为看中马谡的个人能力,还考虑到荆襄势力在军中的补充,也是在通过这样的方式对朝中尤其是军中诸将的态度进行试探。

只可惜,马谡辜负了诸葛亮对他的期待,在曹魏名将张郃面前完全不堪一击。为此,诸葛亮不得不以大局为重,处死马谡换取东洲势力的支持,顺带“告诫”自己。

参考资料:《三国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