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座“要钱墓”,但凡官员走到此地必须下马,不然后果很严重

2020-11-04 21:39:21 作者: 中国有座“要

若是参观故宫,会在东华门外发现一块青白石条,上面的文字是提示官员到此只能步行的,这就是传说中的“下马碑”。

都知道,古时的规矩很大,竖这么一块石头,就是提醒官员们别忘了自己的身份,这可是帝王家专属的一个规矩。

不过,在明朝时期,有位大臣在死后被皇帝特许,更是在其墓前立了一块“下马碑”。此后,官员不论等级大小,只要从这里经过,一律要下马,并步行到墓前参拜。

那么,明朝的这位大臣是谁呢,居然获得了如此荣耀?

他就是何瑭,后人知道的并不多,他并不热衷于功名,做官时一心只为百姓。后来,官场的腐败让何瑭心灰意冷,就直接回到了家乡,专注于理学和家乡教育。不过,由于他去世前做了一件事,让当时的嘉靖帝很是感慨,便有了这份殊荣。

其实,何瑭不仅是一位出色的文学家、理学家,还是一位心系民生、正直敢言的大臣。虽然,他一生的仕途较为坎坷,但却在尽心尽力做着自己认为对的事。在58岁的时候,何瑭在家乡创办了景贤书院,认为只有教育才能改变现状。然而,在临终前,何瑭很是担心自己的儿子们。

因为,官场的风气不正,导致百姓的疾苦日益增多。于是,在弥留之际,他向两个儿子反复叮嘱自己的身后事,同时表示丧事一定要从简。何瑭先是让儿子取回了自己的所有字画和文稿。在他看来,这些字画也许可以换来不少钱,但对于子孙来说未必是好事。可能,他们会从此不再思进取,这无疑是害了他们。

在当时,有这么前卫想法的人,估计还真找不出几位。因为,在中国的传统观念中,就是拼命积攒家业,之后代代相传。不过,到头来,却是催生出了更多的败家子。

何瑭见儿子将全部字画拿来后,就先问大儿子:“大丈夫要立身该如何做?”

大儿子回答:“要身正清廉,若自己衣食无忧,还需要帮助有困难的人,尽自己所能去做事。”

随后,何瑭问自己的小儿子:“你将如何处理自己的积蓄。”小儿子的答案是:“全部捐给景贤书院。”

何瑭听后,终于了了心事,先是让儿子们取来笔墨,做下了自己人生之中的最后一首诗:

子孙胜似我,要钱做什么?

子孙不胜我,要钱做什么?

之后,看着儿子们将自己的那些字画一把火烧了,他才闭上了眼。

其实,这二十字诗,二年级小孩都会读,但真正读懂的能有几人呢?

在何瑭看来,子孙是否能够超越他,和他的钱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若是子孙很厉害,他们自己就能挣大钱;若是他们没本事,那点家业迟早会花光,最后还不是一样受穷。

所以,何瑭的立身原则应是:不要想着祖上的东西,只有好好奋斗,才能保证自己生活无忧。

按照当时规定,在何瑭离世后,他的儿子们要赶紧向朝廷报丧,当然,他们也报告了父亲临终前的遗嘱:丧事从简。而嘉靖也是个明白人,便下旨追封何瑭为礼部尚书,谥号“文定”。何瑭的文学造诣高,一生为官清廉,这个谥号再合适不过。但在历史上能得到此荣耀的文人,真是屈指可数了。

除此之外,为了肯定何瑭的事迹,嘉靖还做了一件事,就是特许了这块“下马碑”。

为了牢记父亲的临终教诲,他的儿子们将那四句诗刻在了这块石碑上,让后人都能得到教诲。虽然,经历了几百年的风雨,这块碑上的字大多已经模糊,但“要钱”二字还是清晰可见。以至于,大家都习惯称这块碑为“要钱碑”,墓地也被称为“要钱墓”。

可见,一心为民的官员,会用自己的所能帮助百姓,自然不会因为一顶官帽困住。

大家都知道,明朝有个海瑞,不愿意同流合污,直接罢了官,而何瑭也做过此事。

当年,何瑭升任东昌府同知,上任后,明查暗访,为民解忧。之后,在翻阅案件时,发现强抢民女、凶杀无辜的花花公子汤兴尚逍遥法外,当即,他命捕快将其逮捕入狱。

经过审讯,汤兴供认不讳,遂将罪犯处决,为地方除了一害。但不幸的是,此举却惹恼了汤兴的父亲、定州知州汤元中。于是,他处处设障,暗箭中伤,陷害何瑭。再加上,正德皇帝整日贪恋酒色不理朝政,使得朝廷风气是一团糟。

见此,何瑭直接上了两次《患病不能供职,乞恩放归田里事》的辞官奏疏,最终,辞官返乡了。嘉靖刚上台时,想有所作为,便将何瑭请了回来。不过,都知道明朝后期的几任皇帝,刚开始很正常,后来一样不务正业。

于是,何瑭感觉自己没法融入朝堂,并和自己的理想背道而驰。最终,在改任几次后,告老回乡,一心从事教育。

可能,有人觉得何瑭烧了自己的作品有点可惜。因为,不管怎么说,那都是他的心血之作。但何瑭不这么认为,因后人在乎的只是作品的金钱价值。

其实,从何瑭和儿子们的对话中可以看出,他更看重的是如何做人。只要人做得正,钱财名利都是浮云。若社会真如此,那官场的风气才会清明,百姓的生活才会幸福。所以,在何瑭临终前,他关心的依旧是民生。

参考资料:

【《明史·列传一百七十·儒林一》、《明史·本纪第十六·武宗》、《万历野获编》】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