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中,邬思道究竟为什么不能继续暗中辅佐皇帝了?

2020-11-05 18:27:24 作者: 雍正王朝中,

人一旦做了皇帝,尤其是初登大位,往往都雄心勃勃,欲展大志于当世,欲留英名于后世。所以,新皇帝对自己的名声格外看重,总想让后世给自己定位为一个道德完美、功绩卓著、泽被后世的千古一帝。因而,他对所有自已曾经做过的见不得人的事情,都十分忌惮,怕留下话柄。因而,他对所有知道他内幕的人决不会手软,一律斩尽杀绝,以绝后患。对他来说,除了自己的英名,任何人都不过是草芥,哪怕是曾经为其出生入死、为其登上大位立过大功的人都不会放过。道德二字对皇帝来说不过是小节。一世英名才是他真正追求的东西。为此,把自己历史中一切不利于自已英名的事情一概抹去,会成为他最重要、最急迫的事情。从雍正刚已继位即可看出他的内心深处强烈的危机感。

他从宫中获得继承权后立即回家,实际有两个目的,一个是康熙刚死,宫中不稳,任何情况都可能出现,因而回到家中,才最安全,此是他头脑清醒的表现。第二个目的,就是想回家清理过去留下的不良隐患。其实就是想杀掉邬先生,但又良心上感觉过不去,想等一等机会。因而才以言语试探邬先生的想法。雍正本就不想再用邬先生,却故意放言想任用他。而邬先生何须人矣?他对雍正的心思心知肚明。因而在回答时字斟句酌,唯恐一言不合遭杀身之祸。他的回答完美无缺,让雍正感到留着他还有用处,因而打削了立即杀掉他的念头。邬先生不愧为耍阴谋的大师,关键时刻靠智慧救了自己的命。果然,雍正一继位,邬先生不告而别,从此浪迹天涯,雍正再也未能与他见上一面。

历史上,很多帝王继位后都会杀掉曾经一起患难与共的朋友、谋士甚至亲人。很多史书都说这些帝王都是可患难而不可与同乐,其实这只是借口,真实的原因其实是其内心的思想。对帝王来说,在千军万马中打出一片天地实属不易,耗尽心力,也使出了一切手段。对和平时期,在众多的皇位继承人中“杀”出重围、脱颖而出,亦是如此。恐怕没有铁石心肠,登不了大位。因而能登大位的人,必心怀大志,做事决绝,绝不能小肚鸡肠,心怀仁慈。这也就是好多谋家高士,一旦帮助帝王成就大业,立即远走他方,另谋高就的原因。

因为他们个个聪明过人,对世事,尤其是对人性看的很透,知道自己宜进则进、宜退则退,来不得半点含糊。春秋时期,谋士范蠡协助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历经沧桑,终于报仇复国,功成名就之时全身而退,成为历史佳话。而一同辅佐勾践的谋士文种,却落了个身败名裂、客死他乡的结局。这就是没有看透世事人性的结果。对皇帝来说,谋士不过是工具,只要想得,总能得到。用完了,工具即可放弃了。所以,我们看待帝王,总以平民心态去看,认为难以理解,其实人性总有缺陷,帝王尤其如此,当你也当上帝王,你的想法也未必能超出这一人性的魔咒。#雍正#皇帝#帝王收藏

历史上,很多帝王继位后都会杀掉曾经一起患难与共的朋友、谋士甚至亲人。很多史书都说这些帝王都是可患难而不可与同乐,其实这只是借口,真实的原因其实是其内心的思想。对帝王来说,在千军万马中打出一片天地实属不易,耗尽心力,也使出了一切手段。对和平时期,在众多的皇位继承人中“杀”出重围、脱颖而出,亦是如此。恐怕没有铁石心肠,登不了大位。因而能登大位的人,必心怀大志,做事决绝,绝不能小肚鸡肠,心怀仁慈。这也就是好多谋家高士,一旦帮助帝王成就大业,立即远走他方,另谋高就的原因。

因为他们个个聪明过人,对世事,尤其是对人性看的很透,知道自己宜进则进、宜退则退,来不得半点含糊。春秋时期,谋士范蠡协助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历经沧桑,终于报仇复国,功成名就之时全身而退,成为历史佳话。而一同辅佐勾践的谋士文种,却落了个身败名裂、客死他乡的结局。这就是没有看透世事人性的结果。对皇帝来说,谋士不过是工具,只要想得,总能得到。用完了,工具即可放弃了。所以,我们看待帝王,总以平民心态去看,认为难以理解,其实人性总有缺陷,帝王尤其如此,当你也当上帝王,你的想法也未必能超出这一人性的魔咒。